2025年7月23日,受台风“韦帕”影响,广东多地遭遇强降雨,气象部门紧急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为提升台风预警和防灾减灾能力,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调派“翼龙”应急型无人机,连续两天执行台风过境前的预警侦察、过境后灾情侦察与应急指挥通信保障任务,实现了全国首次大型固定翼无人机台风预警侦察,创新了“竞速台风、紧随台风”的台风全链条应急模式。
此次任务中,“翼龙”应急型无人机在台风逼近粤西沿海时,迅速升空并穿透外围云系,进入台风前沿区域,对关键区域实施实时侦察。面对强风、暴雨等极端气象条件,无人机灵活优化航线,搭载的合成孔径雷达有效穿透云层和降水,对重点区域进行持续监测,所采集的实时图像和数据同步传回广东省应急指挥中心,为评估灾害风险、提前调配救援力量以及制定防洪排涝方案提供了重要支撑。
这是我国在台风探测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此前,我国也曾多次尝试通过无人机进入台风内部进行观测,例如2020年8月,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空大型气象探测无人机“翼龙-10”成功完成对台风“森拉克”的外围云系综合气象观测任务,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2020年10月,我国还首次实现了无人机进入台风内部观测,使用5个型号的无人机协同作业,获取了台风在海上的高分辨率风场结构数据,为防灾减灾提供了重要参考。
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台风路径预报和强度预报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据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评估,24小时路径预报每减小1公里的误差,可减少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24小时强度预报误差每减小1米/秒,可减少直接经济损失约4亿元。因此,利用大型无人机深入台风主体,对台风内部结构进行精细化探测,不仅能为台风定位定强、路径预报、中低层水汽变化分析等提供关键数据,还能为后端的预报服务能力提升和防灾减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此次“翼龙”无人机的抵近侦察任务,不仅展示了我国在无人机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也体现了我国在重大气象灾害智慧应急体系建设中的创新能力。通过无人机与卫星、雷达、无人船、漂流浮标等多种探测手段的协同作业,我国正在构建起更加立体、高效的气象观测体系,为提升防灾减灾救灾现代化水平贡献航空力量和智慧。
未来,随着无人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在台风探测和预警方面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无人机不仅可以用于台风的实时监测,还可以在灾后快速评估灾情,协助救援力量科学部署,打通生命通道,并对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开展快速排查。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为全球气象灾害防治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