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

主页>科技频道>科学探索>
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再创纪录,首次实现1亿摄氏度1000秒的“高质量燃烧”
2025-05-30 07:22 来源:中网资讯科技

  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于2025年1月20日再次刷新世界纪录,首次实现1亿摄氏度1000秒的“高质量燃烧”。这一突破标志着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迈入工程化攻坚阶段,为人类实现聚变发电提供了关键支撑。

  此次突破的核心在于等离子体的高约束模式运行。EAST通过超导磁体技术,将等离子体温度稳定在1亿摄氏度,同时维持超过1000秒的持续放电时间,远超此前的101秒纪录。这一成果不仅验证了未来聚变堆的可行性,还为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奠定了基础。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科研团队对超导材料的自主创新。中国科学家在20年前就启动了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的建设,曾因西方国家限制材料供应而被迫突破技术壁垒。如今,中国已实现超导材料的国产化,相关专利数量近2000项,为全球聚变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科研人员的探索精神同样值得称道。从2006年EAST建成至今,团队经历了15余次实验,最终在2025年实现“亿度千秒”目标。这一过程中,科学家们攻克了磁约束、加热、诊断等关键技术难题,展现了“自立自强”的精神。

  未来,中国计划在2050年前建成首个聚变示范堆,实现核聚变能源的商业化应用。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已具备100万安培等离子电流的运行能力,预计到2049年,核聚变能源将走进千家万户。

  此次突破也推动了国际合作。中国参与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中,核心部件已实现国产化,为全球聚变研究提供了中国方案。同时,中国科学家通过与欧盟、美国等国家的协作,加速了技术迭代。

  公众对“人造太阳”的关注也在升温。合肥科学岛的青年科学家王腾,不仅参与实验保障,还通过科普活动向青少年传播聚变知识,为未来培养“追光者”。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让科技突破更贴近社会需求。

  从“跟跑”到“部分领跑”,中国核聚变研究已跻身世界前列。EAST的“亿度千秒”纪录,不仅刷新了实验数据,更点燃了人类对清洁能源的无限想象。正如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云涛所说:“跨越‘亿度千秒’意味着人类首次在实验装置上模拟出未来聚变运行所需的环境。”

  这一里程碑式的进展,为全球能源转型注入了中国智慧。随着技术不断成熟,核聚变有望成为21世纪最清洁、最可持续的能源形式,为人类文明进步开辟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