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组织(WMO)最新发布的气候报告指出,未来五年内,全球平均气温将处于创纪录的高水平,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将显著增加。根据预测,2025年至2029年期间,全球平均气温将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以上,且有80%的可能性至少有一年将打破高温纪录。这一趋势不仅意味着地球将面临“致命高温”,也预示着极端天气将成为全球气候的常态。
研究表明,全球变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气体的浓度持续上升。这些气体在大气中积累,导致全球气温升高,进而引发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例如,高温热浪、骤旱、暴雨洪涝、寒潮和暴风雪等极端天气现象,其发生频率和强度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对全球生态系统、水资源、农业和能源系统构成严重威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科·巴雷特表示,我们刚刚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未来几年没有缓解的迹象。2025年可能打破高温纪录,未来五年地球将面临“致命高温”,极端天气可能更加频繁。此外,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也加剧了全球气温的上升,使得高温天气的出现更加不可避免。
全球多地已经出现了极端高温的迹象。例如,2022年全球多地气温突破历史极值,部分地区甚至达到50℃以上。世界卫生组织在2022年就曾预估,欧洲在极端高温下可能至少有1.5万人死亡。而2023年,全球多地再次遭遇高温天气,北京、天津、郑州、重庆、合肥、福州、杭州、南京、上海等地的最低气温也明显上升,夜间变热的趋势尤为明显。这些数据表明,极端高温已经不再是未来的预测,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未来五年内,全球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高温挑战。世界气象组织预测,2024年至2028年,全球平均近地表温度将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1℃—1.9℃,且至少有一年可能创下新的高温纪录。与此同时,全球变暖还将导致海平面上升、洪水、干旱、飓风等自然灾害频发,给全球多个地区造成严重损失。此外,生态系统退化速度加快,北欧地区水体受到严重影响,海洋和冰川融化加剧,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气候危机。
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挑战,国际社会必须采取果断行动。世界气象组织呼吁各国加强合作,采取更强有力的气候行动,以应对极端高温带来的威胁。然而,现实中,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气候治理方面言行不一,拖累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与此同时,美欧等国对中国企业探索绿色转型成果进行围堵打压,阻碍全球气候治理进程。这种不合作的态度,无疑将加剧全球气候危机的恶化。
应对极端高温的挑战,不仅需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需要加强适应能力。联合国报告指出,热浪每年导致数千人死亡,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它们将变得更加致命。报告强调,虽然改善对极端高温的紧急响应至关重要,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大量持续投资来缓解气候变化和支持长期适应。如果不采取这些措施,我们将面临越来越频繁和致命的热浪灾难。
未来五年,地球将遭遇“致命高温”,极端天气将成为常态。这不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也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深远影响。因此,全球各国必须立即行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应对这一迫在眉睫的气候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