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演员雷佳音的“出镜率”持续攀升,从《我的前半生》到《飞哥大英雄》,再到近期的多部影视作品,他几乎成为了观众熟悉的“常客”。然而,随着作品数量的增加,观众对他的期待也逐渐从“演技派”转向“喜剧担当”,甚至出现了“审美疲劳”的现象。据《腾讯新闻》报道,雷佳音在近一个月内参演了四部作品,尽管他本人并非“塌房”或“翻车”型演员,但频繁的曝光和相似的角色塑造,让观众感到“无趣”甚至“厌烦”。
雷佳音的“被嫌弃”并非空穴来风。在《我爱男闺蜜》中,他因角色扮演的“搞笑”表现被观众调侃,甚至被戏称为“找闺女”的“男保姆”。而在《飞哥大英雄》中,他饰演的高富帅梁飞,虽然敬业且对角色把握到位,但部分观众认为其形象过于“油腻”,甚至被陈思成的母亲“嫌弃”。此外,在《回家的诱惑》中,他饰演的“品如哥哥”也因过于“正经”而被观众吐槽“缺乏喜剧感”。
更令人意外的是,雷佳音在综艺节目中的表现也引发了争议。在《极限男团》中,他与郭京飞组成的“BTboys”组合,虽然一度引发热议,但最终因“暴力抢占C位”和“郭京飞被吐槽动作像80年代春晚”而被观众“嫌弃”。而在《跑男》中,他与肖战的互动也被观众调侃为“尴尬”。这些综艺表现,虽然展现了雷佳音的多面性,但也让观众对其“喜剧感”产生了更高的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雷佳音的“被嫌弃”并非个例,而是内娱创作同质化与审美疲劳的缩影。《腾讯新闻》指出,近年来,内娱作品类型单一,缺乏创新,导致观众对演员的“标签化”认知加深。雷佳音作为“安全牌”演员,虽然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但长期缺乏突破,反而容易被观众“遗忘”。此外,演员自身的职业规划不足,也加剧了这一问题。雷佳音在角色选择上缺乏明确方向,导致观众对其印象停留在“正经”或“搞笑”两个极端之间,难以形成稳定的认知。
从更深层次来看,雷佳音的“被嫌弃”也反映了观众对演员“角色重复”的不满。在《我的前半生》中,他饰演的“丈夫”形象深入人心,但在后续作品中,他却频繁扮演类似“高富帅”或“喜剧角色”,导致观众对其“演技”产生质疑。此外,部分观众认为,雷佳音在某些作品中“过于卖力”,反而显得“做作”,甚至被观众调侃为“油腻”。
然而,雷佳音的“被嫌弃”并非不可逆。事实上,他在《功勋》中饰演的“于敏”一角,展现了他作为“实力派”的一面。这部剧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背景,讲述了多位功勋人物的故事,雷佳音的表演得到了观众和导演的高度评价。这说明,只要演员能够突破“标签”,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依然可以赢得观众的认可。
雷佳音的“被嫌弃”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观众对他的“审美疲劳”和“角色重复”感到不满;另一方面,内娱创作的同质化和演员自身的职业规划不足,也加剧了这一现象。然而,只要雷佳音能够坚持“实力派”路线,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相信他依然可以在娱乐圈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