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的《杭州新闻联播》在春节期间首次启用AI数字人进行新闻播报,并实现了0失误的播报效果,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AI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不仅展示了其高效、精准的特点,也对传统播音专业学生的职业前景提出了挑战。
据报道,此次AI主持人的播报效果逼真,甚至让许多观众难以分辨出其与真人主播的区别。从发音的准确性到语速的稳定性,AI主播的表现几乎无可挑剔,这无疑为传统播音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有报道称,一位播音专业的学生在看到AI播报的新闻后感叹道:“我的专业是不是要‘碎了’?”。
然而,AI主播的出现并非完全取代真人主播,而是与之形成互补关系。专家指出,AI技术虽然在新闻播报中展现了强大的能力,但在深度思考、情感表达和专业判断等方面仍无法与人类主播相比。因此,播音专业的学生不应因AI的崛起而感到恐慌,而应积极学习新技术,提升不可替代的专业技能。
事实上,AI技术在新闻行业的应用已经不是新鲜事物。早在2018年,新华社就推出了全球首个AI合成主播“新晓晓”,并成功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播报。此后,央视、地方电视台等媒体机构也纷纷引入AI主播,用于新闻复刻和信息搜索整理等任务。然而,AI主播在处理复杂新闻事件时仍存在局限性。例如,在需要情感共鸣或现场互动的场景中,AI的表现往往显得冷冰冰,缺乏人性化。
尽管如此,AI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新闻行业的生产模式。传统播音员需要适应这一变化,通过掌握AI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例如,AI主播可以承担一些重复性高、工作量大的任务,而人类主播则可以专注于更具创造性和情感性的内容。此外,一些高校也建议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新技术,从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AI技术的应用也引发了关于新闻真实性和伦理问题的讨论。有学者指出,AI生成的内容可能因算法偏见或技术问题而出现失真现象。因此,媒体单位需加强对AI内容的审核机制,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AI技术在新闻播报领域的应用无疑是一场革命。它不仅提升了新闻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也为传统播音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这一趋势,播音专业的学生应积极拥抱技术变革,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找到与AI共存的最佳路径。同时,媒体机构也应加强技术伦理建设,确保新闻传播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机协作、共同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