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因采访引发的冲突事件再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长沙某公司电缆质量问题的调查中,记者依法进行采访时,公司负责人谢某对记者进行了强行拉扯、推搡,并抢夺打砸摄像机等采访设备,造成设备损坏。这一行为不仅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新闻采访工作,也对记者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威胁。
据极目新闻记者刘孝斌和丁伟报道,7月15日下午,记者前往湖南丰旭线缆有限公司进行采访,试图了解该公司电缆质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然而,当记者表明身份并开始采访时,公司负责人谢某突然情绪失控,对记者进行言语攻击,并动手推搡,甚至抢夺记者手中的摄像机。记者的脸部和颈部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而摄像机也因撞击而严重损坏。
记者随后前往长沙市公安局岳麓区分局含浦派出所报案,并在该处做了笔录。尽管当事人已经离开现场,但警方表示将依法处理此事,并对涉事人员的行为进行调查。
此类事件并非个例。近年来,记者因采访遭遇阻挠、威胁甚至暴力对待的情况屡见不鲜。例如,在2023年4月,济南槐荫区的一家租车公司因押金问题与消费者发生纠纷,记者介入采访时,对方态度蛮横,甚至威胁并打砸记者的摄像机。而在2015年,山东电视台记者到卓越蔚蓝群岛采访时,也被一名工作人员打伤,摄像机被砸烂。这些事件反映出部分企业或个人在面对舆论监督时,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识和尊重。
对此,中国记协在2025年7月16日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涉事负责人称“像鬼一样冲动”,但这种“冲动”绝不能成为违法的借口。摄像机被摔碎的那一刻,法治的尊严以及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也碎了一地。所谓“冲动”,不过是抗拒监督的托词而已。
事实上,每一次记者被打砸摄像机的行为,都是对法治精神的践踏,也是对社会监督体系的破坏。记者作为社会的“眼睛”,其职责是揭露真相、反映民意。如果连记者的正常采访都受到威胁,那么社会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将无从谈起。
因此,我们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记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依法打击一切阻碍记者采访、威胁记者安全的行为。同时,涉事企业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用事实说话,而不是用暴力沟通。只有在法治框架下,新闻事业才能健康发展,社会才能更加公正、透明。
记者的每一次采访,都是对真相的追寻;每一次被打砸的摄像机,都是对法治的挑战。我们期待每一个事件都能得到公正的处理,每一个声音都能被倾听。唯有如此,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法治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