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24年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报告》,农村学生抑郁风险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每5个学生中就有1个存在轻度抑郁风险。这一数据揭示了农村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也反映出当前农村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不足。
农村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来源复杂。一方面,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破碎,情感支持缺失,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校园欺凌、贫困、低龄寄宿等问题也加剧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此外,初中阶段的学生尤其容易受到手机沉迷的影响,进一步增加了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农村学生在心理健康的多个维度上都处于不利地位。
与此同时,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尽管国家在2023年发布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到2025年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比例达到95%,但在实际执行中,许多乡镇学校仍面临心理教师数量不足、专业能力有限等问题。一些心理老师甚至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才被“叫醒”,反映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滞后性和被动性。
为应对这一问题,专家建议构建“心理护栏”,即通过家庭、学校、社区和政府的多方协作,为农村儿童提供全面的心理支持。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家庭关爱,父母应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通过学习心理知识、定期沟通等方式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学校应开设“双层”心理健康课程,既面向教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也面向学生普及自我调节方法;社区可以组织集体活动,增强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心理韧性;政府则应推动优质心理健康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建立“城乡结对帮扶”机制,促进心理健康服务的均衡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农村学生抑郁风险高,不仅影响个体的成长发展,也对社会整体的稳定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必须从政策、资源、教育等多方面入手,构建一个系统化、可持续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为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