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资讯

主页>财经资讯>金融证券>银行资讯>
今年银行转债“缩编”规模达千亿元,银行转债市场迎来“退潮”与机构资产腾挪战
2025-07-09 08:32 来源:中网资讯财经

  2025年,银行转债市场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缩编潮”。据测算,今年银行转债“缩编”规模已突破千亿元,涵盖转股、到期退场及强赎等多重因素。这一现象背后,是银行板块整体走强带动转债加速转股的直接结果。例如,杭银转债已于7月7日摘牌,南银转债也将在7月18日退出市场,而齐鲁转债等5只转债已确定提前赎回,叠加自然到期和转股,全年将有7只银行转债退出,存续规模较年初缩水超900亿元。

  银行转债“谢幕”加速,市场供需格局生变

  银行转债的集中退出,不仅压缩了可转债市场的存续规模,还对资管机构的资产配置构成挑战。作为“固收+”策略的核心工具,银行转债曾是机构底仓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转股规模扩大,其流动性风险与估值波动性同步上升。业内人士指出,未来可转债供给端缩量与需求端热度不减的矛盾,可能加剧市场估值“易上难下”的趋势。

  机构底仓腾挪,寻找“平替”资产

  面对银行转债的“退潮”,资管机构正积极调整配置策略。一方面,公募基金持券规模可能阶段性下滑,另一方面,公用事业、国央企转债等低风险品种成为替代方向。例如,部分机构已将资金转向电力、水务等公用事业领域的转债,以对冲银行转债退出带来的流动性缺口。

  政策与市场共振,缩编潮或成常态

  银行转债的“缩编”现象并非孤立事件。2024年以来,多地事业单位、国企等领域的“缩编”改革持续深化,例如山东启动省属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型,10万事业编制人员转为合同工。这种“精兵简政”趋势在金融领域同样显现,银行转债的退出被视为财政紧缩与行业优化的缩影。

  投资者需警惕“估值陷阱”

  尽管银行转债退出规模庞大,但其转股后的正股表现仍具吸引力。例如,银行股整体涨幅在2025年领跑行业,带动相关转债加速转股。然而,投资者需警惕“估值泡沫”风险。若转股后正股估值过高,可能引发新一轮回调,而转债的“平价”特性也可能被市场忽视。

  未来展望:缩编与创新并存

  银行转债的“缩编”并非终点,而是市场结构优化的开始。未来,随着更多银行转债退出,市场将加速向“高收益+低风险”资产倾斜。例如,部分银行已推出“转股+可转债”联动产品,以满足投资者对收益与安全性的双重需求。同时,政策层面或推动更多国企、央企转债发行,以填补市场空缺。

  结语:缩编潮下的市场博弈

  千亿转债“缩编”规模的背后,是银行、资管、监管等多方力量的博弈。银行转债的“退潮”既是对市场供需关系的重塑,也是对资管机构风控能力的考验。未来,随着更多替代资产的涌现,市场或将迎来新一轮的“资产腾挪”与“价值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