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日,全球首个用于渐冻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精准治疗药物在湖北武汉完成首针注射,标志着该疾病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该药物为全球首个且唯一针对病因的“对因治疗”药物,突破了传统“对症治疗”的局限,为渐冻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渐冻症,医学上称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四肢肌肉逐渐萎缩无力,最终导致无法活动,因此被称为“渐冻人”。该病病因不明,目前尚无治愈方法,患者生存期通常为3-5年。由于疾病具有致死性,患者对针对明确靶点的对因治疗药物需求极为迫切。
此次在武汉注射的药物,是全球首个用于渐冻症的精准治疗药物,一针约10万元。该药物通过靶向治疗机制,针对特定基因突变进行干预,有望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据媒体报道,该药物已在武汉完成首针注射,标志着中国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渐冻症的治疗长期以来面临诸多挑战。由于疾病机制复杂、患者人数少,研发成本高、风险高,导致创新药物研发和上市面临诸多困难。然而,近年来,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自身所患ALS是否与特定基因突变相关,为精准治疗提供了可能。例如,SOD1是第一个被发现的ALS致病基因,也是中国ALS人群中最常见的致病基因。
此次药物的上市,不仅为携带SOD1基因突变的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也为未来针对其他基因突变型渐冻症的靶向药物研发提供了宝贵经验。专家指出,对于渐冻症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至关重要。因此,公众应提高对渐冻症的认识,若出现不明原因的进行性肌肉无力、肌肉跳动或肌肉萎缩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尽管该药物在武汉完成首针注射,但其在中国的上市和推广仍面临诸多挑战。由于药物价格高昂,且治疗周期长,患者负担较重,因此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努力,推动药物的可及性。此外,罕见病药物的研发和上市也需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以推动更多创新疗法的开发。
渐冻症患者及其家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和经济压力。例如,武汉大学毕业生唐贵安在2003年不幸患上渐冻症,14年来辗转多地求医,最终丧失活动能力,需依赖呼吸机生活。尽管如此,患者和家属仍积极面对疾病,努力寻求治疗和康复。
全球首个渐冻症精准治疗药物的注射,标志着医学界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尽管挑战依然存在,但这一突破为渐冻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未来更多创新疗法的研发提供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