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DeepSeek凉了”的说法在社交媒体上频频刷屏,引发了广泛讨论。一些自媒体账号引用国外研究机构的数据,称DeepSeek的使用率暴跌至3%,甚至有人断言其“商业失败”“跌落神坛”。然而,真相究竟如何?我们有必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从表面上看,DeepSeek的官网访问量确实有所下降。根据某家国外研究机构的数据,DeepSeek的使用率在年初约为7.5%,而如今已降至3%左右。这一数据的变化引发了外界对其前景的担忧。然而,这种“流量下滑”的说法并不全面。实际上,DeepSeek的用户群体非常广泛,许多高黏性用户并不依赖官网或APP,而是通过第三方平台如腾讯元宝、百度、火山、微信小程序等接入服务。这些平台的使用量并未被纳入统计范围,因此不能简单地以官网数据来判断整体趋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第三方托管的DeepSeek R1和V3模型的总使用量仍在快速上升。这表明,尽管官网流量有所下降,但DeepSeek的实际应用并未减少,反而在更多领域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例如,荣耀手机已成功接入DeepSeek,成为安卓手机中首个搭载体验版和联网版的设备,这一举措标志着DeepSeek在移动端生态中的重要突破。此外,DeepSeek还被广泛应用于医疗、教育、金融等多个行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DeepSeek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其技术性能,更在于其开源生态的构建。自发布以来,DeepSeek便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共享的AI生态,吸引了大量开发者和企业参与其中。许多用户通过接入DeepSeek,开发出了一系列创新应用,如智能体、人形机器人等,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也为AI产业开辟了新的赛道。可以说,DeepSeek的真正价值在于其生态的繁荣,而非单一产品的市场表现。
当然,DeepSeek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OpenAI曾表示怀疑DeepSeek使用了其技术,并展开调查。对此,DeepSeek回应称:“做AI这行谁不是站在巨人肩膀上?”。这一表态既体现了对技术进步的谦逊态度,也反映了DeepSeek在技术上的独立性和创新性。此外,DeepSeek还面临来自美国政府的打压,包括商标注册申请被驳回、应用程序被下架等问题。这些外部压力无疑增加了其发展的难度。
然而,面对这些挑战,DeepSeek并未退缩。相反,它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生态建设,持续推动AI技术的发展。例如,DeepSeek与海光信息技术团队合作,完成了与国产DCU的适配,并上线了相关模型。同时,DeepSeek还与多家科技公司合作,推动AI技术在更多行业的落地应用。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DeepSeek的技术实力,也为整个AI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长远来看,DeepSeek的未来并不悲观。尽管其短期内的流量有所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失去了竞争力。相反,DeepSeek的开源生态和技术创新能力,使其在AI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正如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所言:“梁文锋根本不想做APP,他的心思全在AGI(通用人工智能)上。” 这种专注和执着,正是DeepSeek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综上所述,DeepSeek并未“凉”,它只是在调整节奏,专注于技术的深耕和生态的建设。与其关注其短期的流量变化,不如关注其长期的技术积累和生态发展。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DeepSeek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国产AI产业带来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