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路由器再次引发消费者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有博主拆解小米BE6500 Pro型号路由器后发现,与老版相比,新版存在明显的“减配”现象。例如,散热片重量减轻了41%,内存、闪存、功放芯片等关键零部件均被更换。这一发现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不少网友表示“被背刺”,并称已从“米粉”转为“粉黑”。
更令人担忧的是,新版路由器的包装盒、底部标签及型号均与老版完全一致,没有任何区分标识。消费者在购买时无法通过外观或包装判断自己买到的是“减配版”,而小米官网的宣传页面也悄然改为“随机发货”,以实际到货版本为准。这种“盲盒式”销售方式,引发了消费者对小米是否在“未告知”的情况下进行产品调整的质疑。
事实上,这并非小米路由器首次被曝出“减配”问题。此前,小米AX3000T款路由器也曾因“减配”引发消费者不满。有用户指出,新款AX3000T仅支持米家APP,而老款则同时支持小米Wi-Fi APP和米家,功能上存在明显差异。此外,有消费者投诉称,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减配后的产品,感觉受到了欺骗。
在资本市场上,小米的股价也因此次事件受到冲击。继小米大定数据发布后,股价“先扬后抑”,一路走低,总市值回落至1.49万亿港元(合人民币1.36万亿元)。这一事件不仅影响了小米的品牌形象,也引发了外界对其“性价比”策略的重新审视。
“性价比”一直是小米的核心标签,但近年来,随着小米在多个领域的扩张,其“性价比”背后也隐藏着成本控制与供应链管理的挑战。有评论指出,小米的“性价比”策略在手机领域或许可行,但在路由器等网络设备领域,安全性和稳定性成为更重要的考量因素。尤其是在当前网络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用户对路由器的性能和安全性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路由器的“减配”问题并非孤立事件。此前,有消费者投诉小米路由器存在“奇怪故障”,如5G WIFI信号速度远低于2.4G信号,甚至出现信号衰减、无法上网的情况。此外,还有用户反映小米路由器的“软穿透”功能在实际使用中效果不佳,反而导致网页加载速度变慢、视频卡顿等问题。
小米路由器的“减配”问题也引发了对小米品牌信任度的质疑。有消费者调侃称,“米粉也有了自己的盲盒”,暗示小米在产品策略上存在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也有消费者表示,小米的“减配”行为可能影响其在消费者心中的“高性价比”形象,甚至可能导致部分用户流失。
从行业角度来看,小米路由器的“减配”问题也反映出当前电子产品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企业如何在产品质量与成本控制之间取得平衡,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有业内人士指出,小米的“减配”行为虽然在短期内可能降低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会损害其品牌价值和用户忠诚度。
小米路由器的“减配”风波再次提醒我们,企业在追求市场扩张的同时,不能忽视用户的实际需求和体验。无论是路由器还是其他电子产品,用户对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小米的“性价比”策略是否能够持续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仍需时间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