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河南省多地遭遇持续高温干旱天气,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75%,连续无有效降水日数超过60天,导致农田严重缺水,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据河南省水利厅统计,截至6月15日,省属水库可用水总量为39.55亿立方米,但大中型水库可放水约7亿立方米用于抗旱灌溉。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旱情,许多农民不得不昼夜不停地浇水,甚至在烈日下坚守田间,试图挽救即将枯萎的庄稼。
在许昌市某村庄,村民许强的旋耕机刀片一天内就断了6根,每根损失300元。尽管如此,他仍坚持开动机器,试图将种子埋得更深一些。然而,土地过于干硬,旋耕机无法深入,只能依靠人站在机器后增加重量,以确保播种深度。许强的妻子则在一旁抱怨,两人之间的沉默与无奈,正是这场干旱中无数农民的真实写照。
与此同时,叶县曹李村的种粮大户张先锋,拥有2200多亩耕地,但干旱让他陷入困境。由于男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只剩下老妇人和婆婆在烈日下翻土、浇水。为了应对人手不足的问题,他不得不雇佣临时工,但即便如此,仍难以满足每天的灌溉需求。张先锋表示,每天来到农业合作社门口询问用工的,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妇人,男工不愿意来帮忙。
在驻马店、周口和漯河等地,旱情尤为严重。一名当地居民表示,家人的地里已经浇了四次水,但最后仍因无水可浇不得不放弃种植花生。另一名驻马店农户则称,当地已连续两个月没有下雨,土地干到铁锹都难以插入,玉米也因缺水无法结棒,只能用来喂牛。
除了直接的干旱影响,一些地区的水源污染问题也加剧了抗旱难度。在某些村庄,由于学校、工厂等排放的污水堵塞河道,导致黄河灌溉渠被污染,庄稼几乎无法存活。村民们不得不改种更加抗旱的作物,如棉花。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旱灾,农民们不得不采取各种极端措施。有的村民为了抽水浇地,甚至睡在地里,凌晨再接水管。还有两位留守老人,用小水泵从老式大水井中取水,断断续续地给十几亩玉米地浇了半个月,最终因井水枯竭而不得不放弃。
尽管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抗旱措施,包括科学调度流域骨干水工程、加大水库下泄流量等,但旱情依然严峻。部分农户表示,即使有水,也难以满足所有农田的灌溉需求。此外,一些村民在等待降雨的同时,也尝试通过人工增雨等方式缓解旱情,但效果有限。
在这一场场与干旱的较量中,农民们展现出了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自然环境,他们也发出了同样的疑问:“明天会不会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