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

主页>综合资讯>热点话题>
“左行右立”不再是文明礼仪的标配:“站稳扶牢”,城市文明礼仪的深刻转型
2025-07-26 03:04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在现代社会,文明礼仪的演变往往伴随着对安全与效率的重新审视。曾经被视为文明出行标志的“左行右立”(即在自动扶梯上靠右站立,左侧供人通行),如今在多个城市中被叫停,取而代之的是“站稳扶牢”的安全理念。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公众对安全意识的提升,也标志着城市文明从形式规范向科学理性的深刻转型。

  2025年5月27日,《南方都市报》报道了深圳多个地铁站内并未设置“左行右立”的明显标识,取而代之的是“紧握扶手”“小心夹脚”等安全提示。记者观察到,尽管部分市民仍习惯于“左行右立”,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例如,当多人在扶梯左侧快步行走时,扶梯会因受力不均而震动,甚至可能引发设备故障。此外,扶梯上的惯性作用使得摔倒的风险大大增加,尤其是在客流高峰期,这种风险更为明显。

  类似的趋势也在其他城市中显现。2025年5月19日,综合北京日报、看看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指出,“左行右立”曾被广泛提倡,但随着自动扶梯安全事故频发,这一行为逐渐被取消。例如,中国香港地铁(MTR)自2024年初以来,因自动扶梯事故频发,已加强了安全宣传,要求乘客“站稳扶牢”,并降低了部分扶梯的速度以提高安全性。此外,上海、广州、长沙等地也相继出台新规,不再提倡“左行右立”,转而强调“站稳扶好”。

  从技术角度看,“左行右立”确实存在诸多问题。电梯专家指出,扶梯的梯级高度为21厘米,高于普通楼梯,因此不适合作为行走通道。乘客在扶梯上行走或奔跑,容易踏空或被绊倒,造成人身伤害。此外,长期“左行右立”会导致扶梯右侧梯级磨损严重,甚至出现轻微倾斜,影响设备寿命和运行稳定性。专家还表示,国家规定每月对电梯进行两次保养,但频繁的机械疲劳磨损可能无法通过常规维护完全解决,最终可能导致部件更换或报废。

  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左行右立”曾经被视为一种礼让精神的体现,但随着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其弊端逐渐显现。2015年,《长江日报》指出,“左行右立”虽曾是文明出行的礼仪规范,但随着自动扶梯伤人事件频发,政府和公众开始意识到其带来的安全隐患。如今,这一行为已被重新定义为一种不安全、不科学的习惯,取而代之的是“站稳扶牢”的安全理念。

  然而,改变公众的习惯并非一蹴而就。尽管多地已取消“左行右立”的倡导,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市民在高峰时段自发靠右站立,甚至对并排站立者产生误解。例如,上海地铁监管部门推出新版《自动扶梯乘客须知》,明确禁止在扶梯上行走、奔跑,但仍有部分市民在人少时习惯性地站到右侧,把左侧留给他人通行。这种现象表明,文明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也需要持续的宣传和引导。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城市在推行“站稳扶牢”理念的同时,也在探索更高效的出行方式。例如,温哥华的轨道交通系统虽然规模较小,但其扶梯设计和运营模式较为科学,乘客在扶梯上基本都能做到“站稳扶牢”,避免了因行走带来的安全隐患。相比之下,国内一些城市在推行新规则时,仍需面对公众习惯的惯性,以及设备更新、标识更新等实际问题。

  “左行右立”不再是文明礼仪的标配,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城市文明的进步,也反映了公众对安全意识的提升。未来,随着更多城市加入“站稳扶牢”的行列,这一理念有望成为新的文明标准,为城市交通的安全与高效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