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随着“三伏”节气的正式到来,全国多地迎来了持续高温的“加长版”三伏天。今年的三伏天从7月11日开始,至8月19日结束,长达40天,是自2015年以来连续第九年出现的“加长版”三伏。这一时期,天气炎热,湿度高,人体容易出现中暑、脱水等健康问题,因此做好防暑降温工作至关重要。
据《中国天文年历》显示,7月22日16时37分将迎来“大暑”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期间,气温往往达到一年中的最高点,热浪滚滚,酷暑难熬。历史学者罗澍伟指出,大暑节气正值“三伏”里的“初伏”和“中伏”,是全年最热的时段之一。
在这样的高温天气下,市民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同时,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多吃富含水分和维生素的食物,如西瓜、绿豆汤等,有助于缓解身体的燥热感。此外,中医提倡“冬病夏治”,在三伏天进行艾灸、贴敷等传统疗法,可以有效改善一些慢性疾病,增强体质。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遭遇的特大暴雨,导致城市内涝严重,给市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这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极端天气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城市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亟需加强,以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
与此同时,一些地区也出现了与高温相关的农业灾害。例如,1988年7月上旬,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罕见高温天气,对早稻结实率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农业生产部门应提前做好防灾减灾措施,确保粮食安全。
在科技领域,2020年7月20日,阿联酋首个火星探测任务“希望号”发射升空,计划研究火星的天气变化和沙尘暴等现象。这一事件不仅展示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决心,也为地球上的气象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伏天的正式开启意味着新一轮的高温挑战。市民应做好充分的防暑准备,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同时关注天气动态,防范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事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一“十年限定版”的高温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