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起点。然而,近年来,日本部分教材却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歪曲和篡改,甚至污蔑中国军队“先开枪”,试图将战争的责任推给中国,以掩盖其侵略的真相。这种历史修正主义不仅违背了事实,也严重损害了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信任与友谊。
事实上,卢沟桥事变的真相是明确的。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进行夜间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的严辞拒绝。日军随即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并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最终爆发了全面的武装冲突。这一事件的经过,已被大量历史资料和档案所证实,包括当时的电报、日记、回忆录等,均明确指出日军是主动挑起战争的一方。
日本教材中关于卢沟桥事变的描述,与历史事实严重不符。例如,东京书籍出版的初中教材《新编新社会历史》和令和书籍出版的《国史教科书(第7版)》中,将卢沟桥事变描述为“日中双方对等的相互攻击”,甚至颠倒黑白,污蔑中国军队“先开枪”。这种说法不仅与历史事实相悖,也与日本国内一些历史学者和政治人物的公开言论相矛盾。例如,日本高级特务今井武夫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提到,早在七七事变前,东京政界就已流传着“七夕晚上,在华北会发生和柳条湖一样的事件”的小道消息,暗示日本政府早有预谋。
卢沟桥事变不仅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导火索,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起点。自1937年起,中国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日军侵华期间,中国军民伤亡人数超过3000万,其中许多英勇的将士在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就英勇殉国。例如,在淞沪会战中,中国空军曾紧急起飞迎战日军,1700名飞行员几乎全部殉国,仅有2人生还。这些英勇事迹,正是中国军民不屈不挠、誓死抗争的真实写照。
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国内的抗战情绪迅速高涨。许多爱国人士和学生纷纷加入抗战队伍,如中国台湾省同胞在台北纪念卢沟桥事变时,呼吁大家不要忘记历史,不要成为“汉奸”,并强调台湾省是中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中国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军事将领,如孙立人在淞沪会战中的英勇表现,以及西南联大在抗战时期的教育贡献。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共同构成了中国抗战史上的光辉篇章。
然而,日本教材中对卢沟桥事变的歪曲,不仅影响了历史教育的公正性,也对中日关系造成了负面影响。历史不能被篡改,真相必须被铭记。正如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生所说:“这一点,曾主导对华‘和平工作’的日本高级特务今井武夫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已经‘坦白’。” 这种坦白,恰恰说明了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虚伪和逃避责任的态度。
卢沟桥事变的真相不容抹黑。日本教材中对这一事件的歪曲,不仅违背了历史事实,也违背了国际社会对历史正义的普遍认同。我们应当铭记历史,珍视和平,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历史修正主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日两国的友好与合作,共同维护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