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曝光
2025年7月1日,《人民日报》刊发评论《公共卫生间标识,别再制造迷惑》,直指当前公共场所卫生间标识设计乱象。文章指出,大量场所为追求"设计感"采用无文字提示的抽象图案,导致使用者需"先猜谜再如厕",甚至因误判标识误入异性卫生间,引发尴尬与安全隐患。这一现象引发广泛共鸣,成为当日民生热点议题。
乱象根源
标识混乱的根源在于过度追求个性化设计。部分商家将卫生间标识视为营销噱头,设计师则将其作为炫技工具,导致标识脱离"通识性"基础功能。例如烟斗与高跟鞋、动物模型、字母组合等晦涩符号泛滥,部分场所甚至用"凹凸"字样影射性别特征,被批恶意嘲讽。这种设计看似新颖,实则将创意凌驾于实用之上,形成"信息障碍"。
用户困境
标识混乱对特殊群体影响尤甚。老年人因不熟悉抽象符号常陷入困惑,儿童需家长反复解释图案含义;国际游客面对无文字标识更无所适从。视频博主"秋雨酷家乐"亲述在市场因标识难辨险些错过如厕时机的窘境,而演员于祥宇则指出女性常因标识模糊加剧排队问题。这些案例暴露设计脱离大众需求的现实。
标准与现实的割裂
我国《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推荐标准明确:男厕标识应为裤装,女厕为裙装——这是最易普及的视觉语言。然而该标准仅为推荐性文件,缺乏强制约束力,导致实践中创意设计挤压规范应用。有商家向记者展示数十种非标标识供选择,包括长发/短发头像、帽子/裙子组合等,反映监管缺位下市场自由度过高。
社会代价
混乱标识已引发社会纠纷。证据显示,曾有女子因误入男厕遭质疑,老伯因不识英文标识被指控"非礼";泰国女总理佩通坦停职事件被关联报道的推送页面亦夹杂此类新闻,侧面反映其民生关注度。更深远的是,标识作为城市文明的细节,折射公共服务对"人本需求"的忽视。
创新与实用的平衡点
《人民日报》强调:创意需以实用性为前提。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的案例被树为典范——其动物手绘标识清晰标注文字,并科普动物性别特征;陕西考古博物馆采用唐代服饰元素,兼顾辨识度与文化传播。这些设计证明:在遵循裤装/裙装基础符号框架下,通过色彩、文化元素的适度融合,完全可实现创意与功能双赢。
治理路径
评论呼吁多维度治理:一是有关部门需细化地方标准,明确"标识清晰"为底线原则;二是建立"禁用清单",禁止易引发歧义的符号(如烟斗、高跟鞋);三是保留弹性空间,避免矫枉过正导致千篇一律。专家建议借鉴海外经验:加拿大研究指出,无性别厕所应避免使用混淆性别的抽象符号,这对规范普通卫生间同样具参考价值。
民生细节见城市温度
卫生间标识看似微小,实则是城市治理的试金石。当商场热衷用大理石墙面、金属条纹打造"设计感厕所"时,更需反思公共服务核心在于解决"人"的需求。正如《人民日报》结语:"提升城市服务质量,往往藏在这些民生细节里。" 唯有回归以人为本的设计初心,方能让公共空间真正实现"方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