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殡葬行业领军企业福寿园的业绩报告引发关注。作为国内殡葬服务的龙头企业,福寿园近年来因高价墓地销售下滑而面临业绩压力。2024年,公司全年售出墓地数量同比减少22.2%,收益和净利润分别下降约两成和一半,显示出传统高价墓地市场的疲软态势。
福寿园的高价墓地单价高达15万至24万元,但其经营性墓地的毛利率已降至41.3%,远低于此前80%以上的高毛利率水平。这一变化背后,是社会观念的转变和殡葬需求的多样化。随着年轻一代对传统丧葬观念的淡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海葬、树葬等绿色殡葬方式,这使得高价墓地的需求大幅减少。
与此同时,殡葬行业的整体市场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土地资源紧张、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公众对殡葬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使得传统殡葬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已基本停止审批新的经营性公墓用地,现有墓地资源将在未来几年内迅速耗尽。此外,殡葬行业的暴利现象曾长期受到社会批评,近年来政府也在不断加强监管力度,推动行业改革。
面对行业困境,福寿园正在积极转型。公司董事长白晓江表示,未来将从传统墓园服务向生命科技服务转型,重点发展数字化产品如数智人和家祭云等,以适应年轻一代的需求。此外,福寿园还通过生前契约服务帮助客户提前安排身后事宜,并探索AI技术在数字人打造中的应用。
然而,并非所有企业都能成功转型。一些业内人士指出,殡葬行业的并购扩张并非总能带来预期效益,部分并购项目甚至涉及“毒资产”,导致企业财务压力增大。例如,福寿园在2024年计提了1.04亿元的商誉和资产减值准备,进一步凸显了行业转型的艰难。
与此同时,绿色殡葬方式逐渐受到推崇。民政部门和行业协会呼吁公众摒弃“重葬式”观念,提倡厚养薄葬和生态节地葬。例如,上海已有超过一半的市民选择树葬或海葬,这种趋势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继续扩大。
尽管殡葬行业面临诸多挑战,但也有专家认为,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殡葬行业仍有望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推广公益性公墓、优化殡葬服务流程以及加强行业监管等措施,均有助于缓解当前的供需矛盾。
福寿园高价墓地滞销的现象只是殡葬行业转型的一个缩影。未来,随着绿色殡葬理念的普及和技术的创新,殡葬行业或许能找到新的增长点。然而,在此过程中,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经济与环保之间的关系,仍是摆在所有从业者面前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