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新闻通过深入调查揭露了社交媒体平台上一种名为“举牌”的现象,其表面看似普通的互动行为,实则暗藏淫秽色情内容的交易链条。这一行为不仅严重扰乱了网络生态,更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
记者调查发现,“举牌”现象背后隐藏着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条,包括举牌者、代理和买家三方。举牌者通常通过拍摄淫秽色情图片或视频,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给代理;代理则根据买家需求进一步加价转卖,形成明码标价的交易模式。这些涉黄内容的价格从几元到几百元不等,甚至可以根据买家要求定制服装、动作和尺度。
为了吸引更多潜在买家,一些代理在多个社交平台开设举牌账号,如抖音、快手、小红书、百度贴吧和闲鱼等。他们通过发布擦边球内容吸引流量,并在群内发布“群规”,要求买家通过私聊完成交易,以规避平台监管。此外,部分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也助长了这一现象,即使用户举报相关内容,只要稍作关键词变换,这些违规内容仍会重新出现。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行为已经向未成年人群体蔓延。一些平台甚至提供软色情内容,如穿着暴露的“兄举私举”等,严重扰乱了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相关调查显示,不少青少年因好奇或被利益诱惑而参与其中,甚至成为交易链条的一环。
尽管相关部门已开展整治行动,但由于违规界定模糊、审核漏洞频出等问题,根除难题依旧重重。未成年人保护模式形同虚设,而平台算法推荐的漏洞则为违规内容提供了滋生土壤8。
面对这一问题,专家呼吁需要多层面发力:一是明确违规界定与处理标准;二是压实平台责任,利用AI技术精准识别并限制未成年账号;三是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与引导,倡导健康审美;四是构建全社会共同治理的网格,保护未成年人免受此类危害8。
目前,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持续升温。然而,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顽疾仍需时间与努力。在此背景下,公众应提高警惕,共同抵制擦边球行为,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