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中国画)黄永玉
万山红遍(中国画)李可染
“田黄王”
《十竹斋笺谱》
北京和平门外琉璃厂西街19号,一座典雅大方的仿古建筑,这就是知名传统文化老店荣宝斋。荣宝斋门前红毯铺地,两侧分别立有“1672”和“2022”字样的展板,昭告往来的人群:荣宝斋350岁了。
350年,荣宝斋从一家小小的南纸店,如今成长为集书画经营、文房用品、木版水印、装裱修复、出版印刷、展览展示、教育培训、拍卖典当、电商文创等业务于一身的综合性文化央企。其发展历程,不仅是一家中华老字号店铺的成长史,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代浪潮中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生动写照。
“民间故宫”
正在荣宝斋举行的“翰墨家国——荣宝斋350周年专题展”吸引了众多前来打卡参观的书画爱好者、收藏爱好者、美术学院学子。展览以大量展品,从文献、文房、非遗、馆藏、出版、当代名家作品、新兴业态成果等角度,讲述着这家百年老店前世今生的故事。
荣宝斋前身为“松竹斋”南纸店,由浙江张氏于1672年创设,早期主要经营笔墨纸砚等文房用品,因品种齐全、质量好、价格公道、服务周到,很快赢得信誉。《旧京琐记》一书曾记载,“南纸铺并集于琉璃厂,昔以松竹斋为巨擘……”清代中后期,纪晓岚、何绍基、赵之谦、翁同龢、张之洞等名士往来于此,使之成为文人墨客雅聚之地。1894年,松竹斋开设连号,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雅意,名“荣宝斋”。
新中国成立后,荣宝斋迎来新生。1950年公私合营,“荣宝斋新记”成立。1952年,荣宝斋转为国营,并以郭沫若书题墨迹“荣宝斋”为标准的商号字样,沿用至今。这一时期,荣宝斋也担起了收藏保护艺术品的重任,迄今为止已收藏自唐初至近当代数千件书画珍品及大量文玩精品。因藏品之巨、之精,荣宝斋赢得了“民间故宫”的美名。
荣宝斋的收藏尤以书画最为丰富。隋末唐初的《妙法莲华经卷第三·化城喻品第七》,元代盛懋的《清溪渔者》,明代文徵明的《兰竹图》卷、仇英的《松溪高士》,清代八大山人的《涉事册》、石涛的《山麓听泉图》,近现代齐白石的《松鹰图》、名家合作的《贞松永茂册》、张大千的《华山云海图》、李可染的《万山红遍》……书画藏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除了书画,文房四宝、篆刻印章的收藏也颇为丰富,比如有明代的五彩毛笔、方形玉印盒,清代的山形玉笔架、玛瑙笔筒、百子图旧墨,还有吴昌硕、齐白石、陈师曾等名家的篆刻。重达4275克的“田黄王”可谓荣宝斋的“镇店之宝”。田黄石因世间稀有而价格高昂。这块“田黄王”购藏于1986年,色如熟栗、石质细腻、晶莹灿烂、温润如玉,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田黄石材之一。
在经营中注重收藏艺术珍品已成为荣宝斋的传统。“荣宝斋的一大特点就是学术与经营彼此促进、相得益彰。历代荣宝斋人在艺术品经营中形成了高度的文化积累自觉,学术研究成果又为艺术品经营提供有力支撑。”荣宝斋党委书记、执行董事赵东说。
1963年,荣宝斋购得37件历代书画珍品,其中就包括国家级文物米芾的《苕溪诗卷》。这些作品后来都无偿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赵东说,这种文化自觉正是荣宝斋有别于普通商业画廊的地方。
“书画家之家”
今年初春时节,画家黄永玉来到荣宝斋。每次到荣宝斋,黄永玉就像“回家”一样。这一次,他又来到巨幅国画《荷》前细细观看。这幅画是2009年荣宝斋大厦落成时,黄永玉历时40天创作完成、并赠予荣宝斋的。画面上,太阳当空,光芒四射,高低错落的60株荷花亭亭玉立,色彩华贵,生机盎然。
2022年荣宝斋350周年之际,99岁高龄的黄永玉为荣宝斋再次创作巨幅画作《源远流长》。它不仅寓意着荣宝斋文脉源远流长,也蕴含了黄老与荣宝斋的深厚情谊。1953年,还是中央美术学院教师的黄永玉,受院长委托到荣宝斋学习木版水印技艺,并由此完成了毕业创作木刻《齐白石像》与《阿诗玛》。
“荣堂画艺贤人慧笔,宝店书风礼士清怀”。这是荣宝斋众多楹联中的一副。正如楹联上所说,荣宝斋的发展史始终贯穿着与中国近现代文化艺术大家的交往。书画家在荣宝斋谈艺、交流、创作,与荣宝斋唇齿相依、共同成长,成就了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段段佳话。
“书画家和荣宝斋是一家人。我们与书画家之间是鱼水之情,彼此成就。”赵东说。20世纪初的书画市场并不景气。荣宝斋为书画家“挂笔单”(相当于支付稿酬),并提供好的笔墨纸砚和创作条件。书画家只需创作出作品,再由荣宝斋推向市场。不少书画家正是通过在荣宝斋“挂笔单”、展销作品,才逐渐崭露头角。
齐白石初到北京时,因其木匠出身,又在艺术上刻意求新,遭到排挤,处境困难。荣宝斋却独具慧眼,特意把齐白石的画作挂在店堂里最显眼的地方,使他的作品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接受,乃至推崇备至。而在荣宝斋有需要之时,齐白石也是义不容辞、鼎力相助。
与众多艺术家结下的翰墨情缘,使荣宝斋拥有了“书画家之家”的雅号。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王雪涛、李可染、李苦禅、黄胄、启功、关山月……这些与荣宝斋交往深厚的名家,几乎撑起了一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
与书画家交友交心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今年,200多位当代书画家应邀创作,共贺荣宝斋350周岁生日。这其中既有黄永玉、韩美林、沈鹏等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也有冯远、范迪安、孙晓云等业界翘楚,还有崭露头角的青年艺术家。“这些作品是文化的积累,是荣宝斋和书画家之间情谊的见证。”赵东表示,荣宝斋还将继续团结广大书画家,建设更加温馨的书画家精神家园。
19世纪的文创
在各大文博机构纷纷活化利用藏品的当下,文创产品似乎并不稀奇。而在赵东看来,荣宝斋做文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那便是荣宝斋的一项绝技——木版水印。
荣宝斋木版水印是在继承传统雕版印刷技艺基础上独创的彩色书画复制技艺,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896年,荣宝斋设立“帖套作”,开始自刻、自印笺纸,不久声名鹊起。20世纪30年代,受鲁迅、郑振铎委托,荣宝斋刻印《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鲁迅赞誉为“诸笺肆之白眉”。1952年,荣宝斋转为国营,发展木版水印技艺,先后摹制了百余件古代绘画国宝。
琉璃厂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上世纪50年代,荣宝斋经理侯恺把齐白石请到店中,在他面前挂出两幅墨《虾》,请他分辨哪一幅是真迹。白石老人端详许久,最终摇头说:“这个……我真看不出来。”荣宝斋木版水印之奇,可见一斑。
与普通版画复制工艺、工业化印刷技术不同,荣宝斋独有的木版水印能够呈现丰富的层次、笔触与细节,技艺高超。这项技艺也开辟了传播、观赏中国书画艺术的新途径,拉近了普通民众与名画的距离。
早在20世纪50年代,荣宝斋木版水印制品就曾获“莱比锡国际金奖”。1956年,古代绢本画名作《簪花仕女图》成功复制,周恩来总理、陈毅元帅把《簪花仕女图》木版水印画第一件作品作为国礼送给了当时的缅甸总理吴努。
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还出现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以及法兰克福、纽约、伦敦等大型国际书展上。所到之处,皆引发中外观众赞叹,让世界看到中华技艺的非凡魅力。
荣宝斋的另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装裱修复,是北派装裱“京裱”的代表。人民大会堂的宏幅巨作《江山如此多娇》的装裱、辽代《大藏经》等文物的修复,都出自荣宝斋师傅之手。
此次专题展也全面展示了这两项非遗的发展历程、主要成果以及在当下的发展创新,从中不难感受到中华技艺的精妙和荣宝斋一脉相承的工匠精神。
老字号新国潮
350载朝乾夕惕,350载薪火相传。
一路走来,荣宝斋不断探索与开拓,饱经风雨,满载辉煌,成长为中国文化产业的一艘巨轮。赵东认为,荣宝斋350年生生不息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诚信为本,荣名为宝”的百年古训,“诚信为本”是商道,“荣名为宝”则是历代荣宝斋人对品牌的珍视;二是荣宝斋时刻与时代同步,不断创新创造。
进入新时代,老字号亦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机遇与挑战。为此,荣宝斋提出建设“两个荣宝”,即传统荣宝和创新荣宝。传统荣宝包括画廊、拍卖、非遗、出版、画院等传统业务;创新荣宝则涵盖数据荣宝、网络荣宝、文创荣宝、美育荣宝等一系列新举措、新业态,激发老字号的生机和活力。
“两个荣宝相互促进,共荣共生。其中,传统荣宝是根和魂,要面向专业,突出学术,持续做厚做深;创新荣宝是花和果,要面向大众,满足当下多元审美需求和艺术消费需求。”赵东说。
荣宝斋丰富的馆藏是数字化、版权化的富矿。在此基础上,这家百年老店大胆突破,以科技赋能、文旅融合、跨界互动等方式,迈开了转型升级的轻盈步伐。品种繁多的文创潮玩、沉浸式体验空间、网红咖啡馆、与多个品牌联名的“新国潮”活动、和国际潮流艺术家合作……创新荣宝的建设不仅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也更新了年轻人对荣宝斋的认识,延伸了品牌价值。
350年,是一个节点,更是一个新的起点。“荣宝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我们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播者、创新者,也要做对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赵东说,作为一家文化央企,荣宝斋未来将继续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艺术,服务人民美好生活,并通过传承与创新,构建人民与艺术的桥梁,推动艺术创作、艺术市场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