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日本和韩国进口商品征收25%的关税,此举被外界视为美国贸易政策转向“强硬牌”的标志性事件。这一政策不仅涉及双边贸易关系,更可能引发全球供应链重构与新一轮关税战。从8月1日起,日韩输美商品将面临这一税率冲击,而美国政府也明确表示,若两国采取报复性关税措施,美国将“对等加征”。
特朗普在致日韩领导人的信函中强调,25%的关税“远不足以纠正贸易逆差”,并威胁称若企业选择在美国建厂,美国将“尽一切可能加快审批流程”。这一表态与此前对欧盟、墨西哥等国的关税政策形成呼应,显示出其“以制造回流换取贸易平衡”的战略意图。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政府已将“对等关税暂缓期”延长至8月1日,期间暂停对日韩的关税执行,但此举更多被视为谈判筹码而非让步。
对日本而言,25%的关税将直接冲击其汽车、钢铁、半导体等核心产业。日本首相石破茂已召开紧急会议,试图通过扩大对美投资(如新日铁收购美国钢铁公司)缓解压力。然而,特朗普对新日铁收购案仍持保留态度,认为其“未完全符合美国利益”。韩国则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一方面需应对本国出口企业受损,另一方面需平衡与中国的关系。韩媒《DDaily》此前报道,韩国已启动《战略物资进出口告示修正案》,将日本剔除出口优惠国名单。
这一政策对全球供应链的连锁反应已初现端倪。碳酸锂价格因美国锂电产业成本上升而加速下行,而日韩汽车制造商的出口竞争力将被削弱,进而影响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此外,美国对中国加征的80%关税,以及对东南亚、欧洲等地区的潜在关税压力,可能迫使全球企业重新布局生产基地。
国际社会对此反应强烈。欧盟、加拿大等国已表达对“单边关税”的担忧,认为此举可能加剧全球通胀与供应链断裂风险。中国则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强化与东南亚、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贸易联系,试图降低对美依赖。与此同时,美国延长对等关税暂缓期的举措,也被解读为对盟友“示好”的信号,但其长期效果仍存疑。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并非孤立事件。2025年3月,其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的举措已引发全球汽车产业链震荡,而此次对日韩的升级版政策,可能进一步加剧贸易摩擦。专家分析认为,若日韩选择妥协,美国或通过“对等关税”机制逐步扩大贸易伙伴范围,形成“以邻为壑”的贸易圈。
最终,这场关税博弈的胜负将取决于多方博弈的智慧。对美国而言,能否通过“制造回流”实现就业与贸易平衡,仍是未解之谜;对日韩而言,如何在保护本国产业与维护对美关系间取得平衡,考验着政策制定者的远见。而全球企业则需在“去美国化”浪潮中寻找新的生存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