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中美两国在日内瓦经贸会谈后发布联合声明,宣布同步取消91%的加征关税,并暂停24%的关税实施90天。这一突破性进展标志着自2018年以来的贸易摩擦首次出现实质性缓和,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强心剂。根据声明,美国对中国商品的综合税率从145%降至30%,中国对美关税则从125%下调至10%,降幅均超过100%。
此次关税调整聚焦民生与战略领域。新能源设备、消费电子等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成为重点受益对象,91%的加征关税被彻底取消。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敏感行业的24%关税虽暂停执行,但仍保留10%的基准税率。分析指出,此举既能缓解企业短期压力,又为后续谈判保留政策弹性。彼得森研究所测算显示,暂停的24%关税涉及约370亿美元消费电子产品,而保留的10%税率则涵盖156亿美元半导体等战略物资。
协议落地后,全球市场迅速作出积极反应。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单日飙升1.2%,恒生科技指数上涨4.7%,特斯拉中国供应链企业股价普遍上涨超10%。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表示,关税削减将显著降低进口成本,预计终端商品价格可下降5%-8%。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首批关税调整清单覆盖约2.3万项商品,预计每年为两国消费者节省超千亿美元支出。
尽管短期利好显著,但协议仍暗藏风险。复旦大学教授张家栋指出,双方仅暂停而非取消24%关税,科技封锁、产业补贴等核心矛盾尚未解决。若90天“观察期”内谈判破裂,24%的关税可能恢复。美国参议院共和党领袖已公开批评协议“牺牲制造业回流成果”,国会或将对此发起审查。此外,中国对美稀土技术出口管制等非关税措施虽暂停,但随时可能重启。
从博弈策略看,此次协议体现了“技术性暂停”的智慧。美方将特朗普政府4月加征的34%关税拆解为24%暂停与10%保留,实质是对既有政策的“拦腰截断”。中方则通过同步取消91%反制关税,既展现诚意又维护对等原则。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李成钢在发布会上强调,“好饭不怕晚”的回应彰显中方谈判定力,后续将重点磋商数字贸易、知识产权等深层次议题。
长期观察中美经贸关系的专家认为,协议标志着双方从“对抗博弈”转向“危机管控”。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报告显示,此前高关税导致美国企业年均损失490亿美元,中国对美出口占比从21%降至16%。此次调整后,预计中美贸易额有望在一年内恢复至8000亿美元水平。不过,协议未触及《芯片与科学法案》等产业政策,半导体领域的角力仍是潜在冲突点。
作为全球经济体量前两强的国家或地区,中美此番“止战”具有深远意义。联合国贸发会议估算,关税削减将拉动2025年全球贸易增长0.8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国家出口预计增加320亿美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表示,这为APEC峰会重启多边谈判奠定基础,但也警示“脱钩”风险并未消失。未来90天,两国能否在数字规则、气候投资等领域达成共识,将成为检验“竞合新范式”的关键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