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这一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动力电池安全标准将于2026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动力电池安全进入“零容忍”时代,将从根本上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能,保障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此次发布的标准被称为“史上最严”,其核心在于将“不起火、不爆炸”从企业技术储备上升为强制性要求,并新增了多项测试项目,包括电池底部撞击测试、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等,以进一步加强热扩散等安全性能。这意味着,未来动力电池在发生热失控时,必须做到无明火、无爆炸,甚至烟气也不能威胁乘员的安全。
新规的实施将对整个动力电池产业链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车企需要重新设计电池包结构,强化底部防护和热管理能力;另一方面,电池供应商则需在材料选择和生产工艺上进行优化,以满足更高的安全标准。业内人士指出,短期内这可能会增加车企的研发成本,但长期来看,这将推动产业集中化和技术标准化,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新国标还首次对超快充技术提出了严格的安全要求。例如,电池需在300次快充循环后通过外部短路测试,确保不起火、不爆炸。这一规定不仅提高了电池的耐用性,也进一步缓解了消费者对新能源车自燃风险的担忧。
与此同时,新国标的出台也引发了业内关于市场竞争格局变化的讨论。一些主流动力电池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已具备较高的技术储备,能够提前满足新标准的要求18。然而,对于部分中小型电池企业而言,如何快速适应新标准将成为其面临的一大挑战。专家认为,这将加速行业洗牌,推动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
新国标的实施还将对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产生积极影响。随着消费者对动力电池安全性的信心增强,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接受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同时,这也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标准的制定充分考虑了国内外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通过严格的法规约束和技术创新激励,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将在全球范围内保持领先地位。
“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的实施不仅是对现有技术的一次全面升级,更是对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一次深远布局。它不仅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也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未来,随着新标准的落地执行,我们有理由相信,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将迈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