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成为常态。然而,在这一背景下,许多美国企业主却表示,尽管面临高额关税,他们仍然坚持选择中国制造的产品。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美国小企业主普遍认为,中国制造业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高效的生产能力,这是其他国家难以替代的。例如,一位从事自动售货机业务的美国制造商表示,他曾尝试从美国公司购买钢材部件,但沟通困难且成本高昂。相比之下,他在中国找到合适的供应商,并在一周内完成了设计调整。他感叹道:“在中国,他们对设计问题的反应速度远超美国公司。”
关税成本的增加并未让美国企业主转向本土生产。相反,他们指出,美国本土生产成本更高,且制造业已长期衰退。一位母婴用品销售商莎拉·威尔逊表示,她不得不承担两轮10%的关税冲击,额外支付了1.5万美元,而美国制造商无法满足她的订单规模和原材料需求。她无奈地表示:“我们别无选择,只能继续依赖中国供应商。”
与此同时,美国消费者也承担了关税的大部分成本。研究显示,加征关税后,美国商品进口需求下降,导致供应链重组,最终使得关税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和企业。例如,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发现,美国消费者是关税的主要承担者,而非出口商。这种情况下,美国企业主更倾向于维持现有的供应链结构,以避免进一步增加运营成本。
然而,美国企业主也面临不确定性。特朗普政府多次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使得许多企业陷入混乱。一位从事贺卡制作的公司负责人表示:“每次加税都会让我们措手不及。我们不知道下一波关税会是什么时候到来。”因此,许多企业主选择观望,继续依赖中国供应商以保持竞争力。
尽管如此,美国企业主也意识到,长期依赖中国可能带来风险。一位从事户外鞋生产的企业主表示:“如果关税政策变得不可预测,我们将不得不重新考虑供应链布局。”因此,一些企业开始探索东南亚等地区作为替代来源。
然而,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仍然难以撼动。一位从事咖啡设备制造的企业主表示:“中国的机械、专业知识以及优质产品价格优势无可替代。”他补充道:“即使支付关税,我们也必须从中国进口。”
值得注意的是,中美贸易摩擦并未完全抑制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数据显示,中国仍是美国最大的贸易进口国或地区,2017年出口额高达5260亿美元,占美国进口总额的21.6%。此外,中国制造业的深度加工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例如,在铝材领域,尽管面临高额关税,中国的出口量却未受影响。
美国企业主坚持选择中国制造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的驱动:中国制造业的完整产业链、高效的生产能力以及相对低廉的成本。尽管面临关税压力,许多企业主仍然认为这是最优选择。然而,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升级,未来供应链的稳定性仍充满不确定性。企业主们不得不在成本、效率和风险之间寻找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