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近期在对华关税政策上频频发力,却因中方持续冷淡应对而陷入尴尬境地。据《胡锡进观察》报道,特朗普于北京时间4月15日凌晨在社交媒体发文,首次将中国称为“敌对贸易国家”,并威胁转移芬太尼关税,试图施压中国股市开盘前制造恐慌。然而,中方始终未予回应,令其“老小孩”般的反复无常形象再度暴露。分析指出,特朗普团队已在对华贸易政策上“黔驴技穷”,既无法通过加税获取实质利益,又因国内通胀压力和科技巨头游说被迫暂缓部分关税。
此次特朗普的情绪化举动被外界解读为“破防”。美媒CNN爆料称,特朗普团队在过去9天内多次试图与中方沟通关税问题,却连吃闭门羹,连一通正式通话都未能安排。这种“晾着”策略显然打乱了美方“胡萝卜加大棒”的惯用套路。中国外交部此前明确表态:“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展现出战略定力。而中方在4月初对美国34%对等关税的反制措施,更直接导致美股期货暴跌,特斯拉、英特尔等企业股价跳水,令特朗普直呼“中国慌了”,其推文被指充满气急败坏的意味。
特朗普的挫败感源于多重因素。首先,其关税政策已触及天花板。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承认,此前对手机、电脑的关税豁免仅是“暂时性”措施,未来将纳入“半导体关税”框架,但这一调整既无经济学逻辑支撑,又遭苹果等企业强烈反对。其次,中方反制手段精准且多元化,不仅加征关税,还启动稀土出口管制、制裁美企实体,并在世贸组织提起诉讼,形成系统性反击。这与特朗普团队仅靠关税“王八拳”的单一手段形成鲜明对比。
历史经验显示,特朗普的对华强硬姿态多服务于国内政治需求。2020年新冠疫情和选举压力下,其政府曾通过攻击中国转移矛盾,但如今面对2025年的经济困局,类似策略已难奏效。美国联邦政府雇员裁员风暴、拉美移民危机、盟友关系紧张等问题叠加,使其在贸易战中的回旋余地大幅缩水。更讽刺的是,特朗普曾宣称“百万美国人将拧螺丝造iPhone”,却因产业链回流的现实障碍沦为笑谈。
国际社会对这场博弈的观察愈发冷静。证据显示,中方始终坚持“斗而不破”原则,既通过《不可靠实体清单》等工具威慑美企,又加强与俄罗斯、欧洲的合作以制衡美国。而特朗普团队内部信号混乱,既有卢特尼克等官员的“暂时豁免”表态,又有特朗普本人的恫吓推文,暴露出决策层的分裂。这种矛盾在半导体关税问题上尤为明显:既想通过豁免缓解企业压力,又试图保留加税空间作为筹码,结果两头落空。
值得关注的是,中方冷处理背后有其深层战略考量。复旦大学学者吴心伯指出,中国在特朗普执政期间已积累丰富博弈经验,从2017年的“交易型外交”到2020年的“战略对抗”,工具箱不断扩充。当前中方更着眼于长期竞争,通过稳外资、扩开放等政策夯实经济基础,与美方的短期操弄形成对比。这种底气使中国能够以“平常心”应对美方施压,甚至主动暂停对话,迫使特朗普陷入“自说自话”的窘境。
展望未来,特朗普可能继续以关税为政治表演工具,但在缺乏实质性筹码和中国坚定反制下,其影响力将持续衰减。正如毛泽东所言:“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这条“帝国主义逻辑”正在中美贸易博弈中再次验证。而中国在坚守核心利益的同时,正以“星星之火”之势引领全球贸易规则重塑,其战略定力与智慧或将书写大国博弈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