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外资大规模撤离中国”的讨论再次成为舆论焦点。然而,根据多方数据和权威机构的分析,这一论调并不成立。事实上,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展现出强劲的韧性和吸引力,外资企业不仅未大规模撤离,反而在多个领域实现了逆势增长。
从整体数据来看,2024年全年,中国实际使用的外资金额虽然同比下降27.1%,但新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却同比增长了9.9%。这表明,尽管部分行业或地区受到短期冲击,但整体上外资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并未减弱。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3766家,同比增长39.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339.1亿元,尽管同比下降8%,但仍保持在全球前列。
高技术产业成为吸引外资的新热点。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2.8%,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37.1%、21.5%和19.6%。这反映出外资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持续关注和投资意愿。此外,上海、苏州和厦门等地的实际使用外资额均实现增长,其中苏州实际利用外资增长幅度高达163.3%。
与此同时,外资撤离的传言也与部分企业调整战略有关。例如,有日资企业关闭苏州工厂的同时,却投资10亿日元扩大上海工厂规模。这种现象表明,外资企业正在根据中国市场的发展趋势和自身战略需求进行优化布局,而非全面撤离。
值得注意的是,外资撤离的讨论往往忽视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吸引力。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完善的产业链条以及不断优化的投资环境,为外资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例如,中国在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排名中连续多年提升,目前位居全球第31位。此外,随着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结构也在发生积极变化,服务业利用外资金额已超过制造业。
尽管部分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政策调整可能对某些行业产生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外资将大规模撤离。事实上,中国仍拥有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完整的产业链配套能力,这些因素将继续吸引外资企业投资。例如,机器人技术的应用显著降低了外资撤离的概率,并延长了外资企业的存续时间。
一些外媒将个别企业的撤资行为放大解读为“外资撤离潮”,这种片面的报道容易引发不必要的恐慌。实际上,外资在中国的投资是动态调整的过程,部分企业因成本上升或市场策略调整而退出,但更多企业选择加大投资力度以适应中国市场的新变化。
尽管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但中国吸引外资的态势依然稳中有进。商务部官员表示,中国将继续打造开放、公平、透明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优质外资进入。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将更加注重长期价值和可持续发展。
尽管部分声音质疑外资撤离中国,但从数据和事实来看,这一论调并不成立。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完善的产业链条以及不断优化的投资环境,将继续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外资撤离论被证伪,中国经济的韧性与吸引力正在进一步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