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GB 21670—2025)强制性国家标准,针对备受争议的“单踏板模式”作出明确限制。新规要求,在默认工作状态下,仅通过松开加速踏板实现的制动作用不应使车辆减速至刹停,这意味着在默认情况下,驾驶员必须踩下传统刹车踏板才能完成完全刹车动作。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高度重视,也回应了广大消费者对“单踏板”模式潜在安全隐患的担忧。
新规的实施并非对“单踏板”模式的全面禁止,而是将其作为辅助功能存在。也就是说,用户仍可在特定条件下选择使用单踏板模式,但必须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通过传统刹车踏板实现安全制动。这一设计既保留了新能源汽车的节能优势,又在安全性上做出了重要保障。例如,特斯拉等品牌因“单踏板”问题曾多次召回车辆,此次新规的出台,无疑将对车企的系统设计和用户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从技术角度来看,新规还对制动灯的点亮机制进行了细化。当车辆减速达到0.13G时,刹车灯必须亮起,以提醒后车注意前车状态。这一措施旨在减少因单踏板模式导致的追尾风险。测试数据显示,后车驾驶员在看到前车制动灯点亮后,反应时间可缩短0.2秒,追尾风险降低41%。此外,新规还首次将ABS(车轮防抱死系统)纳入强制安装范畴,要求所有新申请认证的车型必须配备该系统,进一步提升车辆的整体安全性。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新规的出台并非孤立事件。早在2024年,工信部就曾公开征求过相关意见,但当时该文件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如今,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单踏板模式的普及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争议。一方面,它为驾驶者提供了更便捷的操控方式;另一方面,由于其与传统驾驶习惯存在差异,容易在突发情况下引发误操作。因此,国家此次出手整治,正是为了在创新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
从行业角度来看,新规的实施将对车企的生产流程和产品设计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车企需要重新评估其单踏板模式的默认设置,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有效制动;另一方面,车企还需加强用户教育,帮助驾驶者适应新的操作方式。例如,特斯拉在2023年因“单踏板”问题召回了110万辆汽车,此次新规的出台,或将促使更多车企在产品设计上做出调整。此外,新规还可能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向更加成熟和规范的方向发展,减少因设计缺陷引发的安全隐患。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新规的出台无疑是一大利好。长期以来,单踏板模式因其操作简便而受到部分消费者的青睐,但其潜在的安全隐患也引发了广泛争议。此次新规的实施,不仅保障了驾驶者的安全,也增强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信任感。例如,清华大学汽车安全实验室的模拟测试表明,长期使用单踏板模式的驾驶员,在突发状况下踩下制动踏板的反应时间平均延长0.3秒,按100km/h时速计算,这相当于多出8.3米的制动距离。因此,新规的实施,将有效减少因误操作导致的交通事故。
从社会角度来看,此次新规的出台也体现了国家对公共安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单踏板模式的争议也逐渐升温。一方面,它代表了技术进步和创新;另一方面,它也暴露出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安全标准未能及时跟上的问题。此次新规的实施,不仅有助于规范行业发展,也为其他领域的安全监管提供了借鉴。例如,2024年,南宁警方曾破获一起共享单车盗窃案,执法部门通过精准施策,有效维护了公共安全。此次新规的出台,同样体现了政府在不同领域中对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
此次新规的出台,不仅为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提供了保障,也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消费者在选择新能源汽车时,也将更加注重产品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推动整个行业向更加成熟和规范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