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4日,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社研发的“智能创作机器人”首次亮相,吸引了众多代表和媒体的关注。这款机器人集成了5G智能采访、AI辅助创作和新闻追踪等多项先进技术,展现了人工智能在新闻报道领域的最新成果。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部长通道”现场,人民日报记者巩晗使用“智能创作机器人”进行了一次创新采访。机器人通过智能眼镜解放了记者的双手,使其能够专注于拍摄和记录工作。同时,它还能实时采集现场声音、视频和文字素材,并快速生成短视频和新闻稿,大大提高了采访效率。
“智能创作机器人”不仅具备高效的采访能力,还能够进行新闻追踪和编辑。它的“大脑”连接到“创作大脑平台”,可以自动整理和分析素材,生成高质量的新闻内容。这种技术的应用,使得新闻生产从策划到发布的全流程更加高效和智能化。
在两会期间,“智能创作机器人”还吸引了许多代表的注意。一位人大代表表示:“第一次见到机器人记者,感觉非常新鲜。它不仅能够快速捕捉新闻亮点,还能与我们互动交流,这种新型的报道方式值得推广。”代表们纷纷与机器人合影留念,表达了对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领域应用的认可。
除了人民日报的“智能创作机器人”,其他媒体也纷纷推出了类似的机器人记者。例如,新华社的“小融”和“小度”分别在两会期间上岗,为记者提供导览、互动问答等服务。这些机器人不仅减轻了记者的工作负担,还提升了报道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值得一提的是,“智能创作机器人”的出现,标志着新闻行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智媒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新闻生产流程更加高效、智能化。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记者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此次两会期间,“智能创作机器人”的亮相不仅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大能力,也为新闻报道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提升了记者的工作效率,还为公众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元的新闻体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类似的创新应用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