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学期临近,华东理工大学一则学费调整通知引发社会震动。据该校官网最新公示,部分理科、工科及体育专业新生学费将涨至每学年7700元,较往年5000元标准飙升54%,文科专业学费同步上调30%至6500元/学年 。这一涨幅创下近二十年之最,标志着公办高校学费正式告别“5000元时代” 。
此次调价并非孤例。全国多所高校自2023年起掀起“涨价潮”,上海、四川、吉林等地公办高校学费涨幅普遍在10%-54%之间,多地学费标准跃升至每学年4000-8000元 。值得注意的是,华东理工的54%涨幅位居前列,而该校上一次学费调整已是二十年前 。校方解释称,办学成本持续攀升、财政拨款收紧及教职工薪资上涨,迫使高校通过学费调整弥补资金缺口 。
矛盾的是,在本地生学费大涨之际,华东理工2023年留学生预算却逆势增加130万元,从507.41万元增至637.48万元 。这种“内涨外补”的差异引发强烈质疑。有舆论批评,在经济下行、普通家庭收入承压的背景下,高校资源分配显失公平 。
学费暴涨对低收入家庭形成精准打击。广西学生小赵为攒足每年近2万元的“学费+生活费”,不得不在上海打工两月赚取万元生活费。面对54%的涨幅,他坦言:“如果学费再涨,我们小地方的学生根本不敢考出省,只能选本地便宜的大专。” 数据显示,2025年高校学费已占农村家庭年收入的38.5%,远超国际警戒线25% 。
政策层面试图缓解冲击。多省明确实行“老生老办法,新生新办法”,即2023级前入学者不受新标准影响 。上海市发改委亦解释,此次调整旨在优化近二十年未变的收费结构,将原一般专业与热门专业分类合并,平均学费从5420元/年调至7215元/年 。
然而,深层矛盾仍未解决。一方面,高等教育预算支出2023年同比下降3.7% ;另一方面,高校经费过度依赖财政拨款与学费的“二元模式”,在政府补贴缩减时必然转嫁成本 。专家指出,中国非义务教育实行“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分担”机制,但如何平衡质量与公平仍是难题 。
面对舆论压力,华东理工大学截至发稿未就“学费涨幅与留学生预算反差”作出直接回应 。随着1158万2023届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叠加失业压力与教育成本高企,这场学费风暴的连锁反应或许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