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他确信伊朗和以色列能够达成协议,以暂停两国之间的冲突。这一表态被多家媒体引用,包括新浪财经、环球时报新媒体和腾讯新闻等。特朗普将此次谈判比作他此前促成的印度与巴基斯坦、塞尔维亚与科索沃、埃及与埃塞俄比亚等长期矛盾的解决案例,强调“正在进行大量电话沟通和会议”以推动双方停火。然而,尽管他承诺“一定会达成协议”,但具体细节和时间表尚未公开。
特朗普的表态并非孤立事件。此前,他在5月28日曾警告以色列暂缓对伊朗的军事打击,称“我们已经非常接近达成解决方案”,并暗示美伊核协议可能在“未来几周内”达成。这一立场与6月15日的声明形成呼应,显示出特朗普对中东局势的持续关注。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在6月14日的采访中态度出现微妙转变,称以色列的空袭“非常出色”且“非常成功”,但随后又强调“美国仍计划与伊朗举行核谈判”。这种表态的前后矛盾,反映出美以之间复杂的博弈关系。
国际社会对特朗普的表态反应不一。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表示对调解伊以冲突持开放态度,而美国则通过五角大楼情报显示,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已引发华盛顿的紧张情绪。此外,联合国也门问题特使此前呼吁各方在也门实施停火,但中东地区的冲突并未因此缓解。特朗普的中东政策也面临内部挑战,例如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分歧,以及对欧洲国家立场的担忧。
从历史背景看,特朗普重返白宫后重启了对伊朗的“极限施压”政策,包括对伊朗核设施的制裁和军事威慑。然而,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多次警告,若美国及其盟友轰炸伊朗,伊朗将采取“强烈回击”。尽管如此,特朗普在6月15日的声明中仍试图通过外交手段缓和局势,称“伊朗和以色列应该达成协议,并且会达成协议”,并强调“正在进行许多通话和会面”。这种表态可能旨在转移美国在俄乌冲突中的政治压力,但其实际效果仍存疑。
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的中东战略存在双重性:一方面,他试图通过促成伊以停火来巩固自身外交成就;另一方面,他可能利用这一议题对冲在俄乌问题上的失利。例如,他在6月15日的声明中提到“一个电话就能改变一切”,暗示谈判的灵活性。然而,以色列与伊朗的分歧依然深刻,尤其是关于核问题的立场差异。以色列坚持“摧毁伊朗核设施”才能确保安全,而伊朗则强调“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这种根本性矛盾使得协议的可行性面临巨大挑战。
从国际法和地缘政治角度看,特朗普的中东政策也受到美国国内政治的影响。例如,他在6月14日的采访中被问及是否支持以色列时,明确表示“我支持以色列”,但随后又呼吁“让中东再次伟大起来”。这种表态的矛盾性可能引发国内舆论的反弹,尤其是在美国对中东地区干预频繁的背景下。此外,特朗普的中东战略还可能受到欧洲国家的制约,例如法国和英国对伊朗的制裁立场。
尽管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特朗普的中东政策仍可能对地区稳定产生深远影响。例如,他在6月15日的声明中提到“伊朗和以色列应该达成协议”,并强调“正在进行许多通话和会面”,显示出对中东和平的坚定信念。然而,这种信念能否转化为现实,还需观察后续的谈判进展和国际社会的配合。正如一位中东问题专家所言:“特朗普的中东战略充满理想主义,但现实中的复杂性远超他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