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6日晚,上海黄浦区一家经营不久的日料店突然接到一通电话,一名自称顾客的男子声称在店内用餐时发现海鲜大餐中混有毛发,并要求赔偿6000元。餐厅老板陈先生和妻子原本以为这只是普通的顾客投诉,但对方却不断索要更多赔偿,并威胁要向市场监管局举报,让餐厅无法继续经营。
面对突如其来的敲诈勒索,陈老板夫妇决定息事宁人,按照对方提供的支付宝收款码转账了两笔钱。然而,对方并未停止索要赔偿,反而继续提出更高的金额要求。陈老板意识到事情可能有蹊跷,于是选择报警处理。警方迅速介入调查,发现写差评的竟然是同行业的竞争对手——一名22岁的青年柳某。柳某利用点评平台上的差评信息,伪装成顾客,对多家餐厅进行敲诈勒索。
经过警方的深入调查,全国范围内共发现了15起类似的案件,涉及江浙沪、重庆、湖南等地。这些案件的作案手法如出一辙:嫌疑人通过点评平台散布虚假信息,伪装成顾客对餐厅进行恶意差评,然后以索赔为由向餐厅老板索要钱财。警方通过资金流向分析,最终锁定了柳某,并将其抓获归案。
柳某交代,他之所以选择这种手段,是因为自己经营的餐厅生意惨淡,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快速获利。他利用点评平台的匿名性和信息不对称性,成功实施了多起敲诈勒索案件。目前,柳某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这起事件不仅揭示了餐饮行业面临的食品安全隐患,也暴露了点评平台在监管上的漏洞。对此,警方呼吁广大商家提高警惕,一旦遇到类似情况应第一时间报警处理,避免因息事宁人而助长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点评平台的监管力度,完善信息核实机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此次事件也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和网络诚信的关注。消费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应保持理性,不要轻信虚假信息;而餐厅经营者则需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服务质量,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未来,随着法律的完善和技术的进步,相信此类诈骗行为将得到有效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