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讯

主页>综合资讯>教育>教育资讯>
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有关情况
2021-10-11 16:14 来源:教育部网站

  时间:2021年10月09日 15:00

  地点:教育部北楼二层报告厅

  主持人:教育部新闻办主任、新闻发言人续梅

  出席人员: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南昌大学校长周创兵,浙江大学教授吴晓波,第六届“互联网+”大赛冠军宋哲

  内容:介绍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有关情况

  

  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有关情况。(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教育部新闻办主任、新闻发言人 续梅:

  各位嘉宾,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各位来参加教育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要向各位介绍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有关情况。此次大赛自4月份启动,到目前为止,各分赛区的比赛已经全部完成,即将于10月12日在江西南昌进行大赛的总决赛。

  这一赛事自2015年举办以来,已经有超过千万的大学生参加,成为覆盖全国所有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影响最大的高校“双创”盛会,并且也吸引了其他国家的大学生报名参赛,成为“双创”国际交流合作的新平台。大赛已经举办了六届,今年第七届有哪些新的特点,总决赛期间又有哪些新的看点,我想这些都是我们记者朋友们关心的。所以,今天的发布会就向各位来介绍有关的情况。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嘉宾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总决赛承办单位南昌大学的周创兵校长,教师代表、也是“双创”专家代表浙江大学吴晓波教授,我们还特意请来一位获奖学生的代表,也就是第六届“互联网+”大赛的冠军宋哲同学。

  下面,首先请吴岩司长介绍本届大赛的总体情况。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 吴岩: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教育部实施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别是联合11家中央单位和地方省级人民政府,打造了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到今年已经是第七届。目前,大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落实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成为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平台,成为展示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窗口,成为世界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的全球盛会。

  借这个机会,我给各位记者朋友通报三个方面的情况。

  第一,盘点七届大赛,可以说成就非凡。

  大赛自2015年李克强总理亲自提议举办以来,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怀和指导。特别是2017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回信,极大的鼓舞了全体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为办好大赛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分管副总理每届大赛的总决赛都亲临现场,给予指导。

  7年来,大赛规模与质量逐年攀升,成为覆盖全国所有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影响最大的高校双创盛会。同时,大赛秉持教育的本色,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破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端与实践端的壁垒,形成了四个方面的重要成果:

  一是组建了一支声势浩大的双创青年大军。七届大赛累计有603万个团队2533万名大学生参赛,实现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贯通。2020年,通过对市场监管总局登记注册的创新数据与全国高校学生学籍学历数据对比,2015届—2020届大学生中共有创业学生54.1万人,据统计,仅6届大赛的400多个金奖项目就带动就业达50多万人。

  二是开出了一堂最有温度的国情思政金课。经过5年的实践探索,450余万大学生参与“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广大青年学生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城乡社区,接受思想洗礼,加强实践锻炼,将激昂的青春梦融入到伟大的中国梦。

  三是打造了一个融通中外的双创交流平台。自第三届大赛开始,大赛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据统计,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这三届大赛共有来自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10314个国际项目,30592名国际大学生报名参赛,实现了“百国千校万人”参赛,大赛的“国际范”“含金量”再创历史新高。

  四是促进了一场立体推进的双创教育改革。大赛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范式发生深刻的变革。目前,全国高校已普遍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累计开课3万余门。各高校聘请行业优秀人才担任双创教师,专职教师近3.5万人、兼职导师13.9万余人。大赛与创新创业教育伴生成长,为新时代大学生绽放自我、展现风采、服务国家提供了新平台,为世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二,给大家通报一下点评本届大赛的情况,可以说是色彩纷呈。

  第七届大赛总决赛将于10月12日在南昌大学开幕。今年,我们聚焦建党百年的特殊时点、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战略起点、第一次在革命老区办赛的特殊地点,围绕着“更中国、更国际、更教育、更全面、更创新”的办赛目标,做强“底色”、点亮“红色”、突出“本色”、再添“成色”,力争办一届更出彩、更惊艳的国际大赛。

  一是做强创新创业“底色”,赛事规模再创新高。今年共来自国内外121个国家和地区、4347所院校的228万余个项目、956万余人次报名参赛,参赛项目数目增幅达到55%,参赛人次的增幅达到了51%。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今年仍有来自于国外117个国家的1263所学校、5531个项目、15611人报名参赛,增幅分别达到68%和74%,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学几乎全部报名参赛。

  职教赛道共有2116所学校、86万个项目、330万人报名参赛。萌芽赛道,我们还设了高中阶段的萌芽赛道,共有228个参赛项目。为适应赛事的发展,这次的总决赛入围项目由1600个增加到了3500个,金牌数量由158个增加到了320个。可以说,本届大赛实现了“三个覆盖”:一是内地院校参赛全覆盖,二是教育全学段参赛全覆盖,三是世界百强大学参赛基本覆盖。

  二是点亮课程思政“红色”,红旅活动星火燎原。今年6月11日,在江西井冈山举办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全国启动仪式,并与上海、深圳、嘉兴、延安、雄安等5地联动举行,1200多万人次在线观看直播。各地各高校紧扣“建党百年”主题,全程贯穿“四史”教育,2586所院校的40万个创新创业团队、181万名大学生参加活动,对接农户105万户、企业2.1万多家,签署合作协议3万余项,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是坚守育人育才的“本色”,让大赛讲好立德树人故事。本届大赛进一步回归教育本位,力争从“幼稚”中突出“不平凡”。新设“本科生创意组”,并设置单独的晋级通道,保障在校大学生深度参赛,让更多创新创业的“未来之星”能够脱颖而出。增加了参赛人员年龄不超过35岁的限制,让更多青年学生有展示的机会。大赛同期举办的“创新创业成果展”,将突出展示各地各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的成果。

  四是再添高质量发展“成色”,大赛赛道进一步拓展。为引领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与破解产业实际技术难题有机结合,本届大赛新增了产业命题赛道。产业出题、高校揭榜,华为、腾讯、京东、字节跳动、南方航空等多家知名企业高度关注,积极参与,国内共有1024所高校、10466个项目、59454人次报名参赛,有力促进了赛事成果转化与产学研深度融合,营造了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良好生态,推动了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和就业。

  最后一方面,跟大家通报的是,聚焦本届大赛,可以说看点十足。我们可以用“五看”来概括。

  一是“看育人”,本届大赛以“我敢闯、我会创”为主题,引导大学生在赛中学、在赛中悟,扎根基层创新创业。二是“看融合”,组委会将举办“中国民族品牌主理人面对面”“全球生态文明智慧化高端论坛”等活动,做好大赛项目资源对接,让大赛成为连接教育与产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三是“看变革”,今年赛事稳中有变,新增产业命题赛道、新设本科生创意组、限制年龄增加名额,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引导各高校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广大青年学生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四是“看标杆”,大赛同期,还将组织第三届教学大师奖、杰出教学奖和创新创业英才奖的颁奖,激励广大高校教师争做师德高尚、潜心育人的“大先生”,激发青年学生争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好学生”。五是“看范式”,经过7年历程,大赛带动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范式变革。以赛促教,形成了新的培养观、质量观,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突破。

  最后特别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事业离不开在座各位的鼎立支持和大力宣传。还有3天,大赛总决赛的帷幕就将拉开,也希望记者朋友们能够持续关注和报道大赛。我们在大赛里有一句话,叫做“未来已来,未来我来”,让我们共同携手,共同努力,持续提升大赛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传播力、影响力、引领力,打造一届更出彩、更惊艳的世界青年双创盛会。谢谢各位。

  续梅:

  感谢吴岩司长,接下来请周创兵校长介绍总决赛的筹备情况。

  南昌大学校长 周创兵:

  尊敬的吴岩司长,各位嘉宾,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将于10月12日至15日在南昌大学举办。因为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面旗帜,也已经成为了激励青年学子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国际品牌和交流平台。

  这样一个大赛、这样一个盛会,能在全国庆祝建党百年的重要时刻,第一次来到江西革命老区,也第一次由地方高校南昌大学来承办,应该说我们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无论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我们南昌大学,上下共识共为、协力协同,把这次大赛筹备好。我想从下面三个方面给各位介绍一下筹备情况。

  首先,在省级层面上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大赛筹办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刘奇书记、易炼红省长就主办好本届大赛作出专门批示,并到现场视察指导。叶建春副书记、孙菊生副省长多次亲临现场协调指导,省委常委会和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大赛的筹备工作。二是建立工作机制,组建了由孙菊生副省长任组长、32个相关单位参与的大赛工作协调小组,召开了电力保障、网络通信、氛围营造、安保、接待等各项调度会、协调会40多次,已成立省领导坐镇指挥,公安、电力、交通和防疫等部门参加的现场指挥部,现在已经进校集中办公,高效推进各项筹备工作。

  三是组织积极参赛,江西省教育厅出台了专门文件和激励政策,应该说全省大学生踊跃参加大赛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共组织省内116所院校、近26万项目团队、95万人次报名参赛,参赛团队和人数增幅均超过70%,创历史新高。四是做好疫情防控,江西省秉持“一盘棋”工作理念,协同南昌市、南昌大学、省卫健委、公安、交通等多个部门,制定了严密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严把“双检测关”,切实做到“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

  第二,在学校层面上,精细实施,确保赛事组织落实落细。

  南昌大学倍加珍惜承办本次大赛的机会,集全校之力确保各项筹备工作落到实处。一是精准谋划赛事方案。在教育部和江西省委省政府的指导和各方协同下,形成了“1项主体赛事、1项主活动和6项同期活动”的赛事方案,目前正在全力冲刺总决赛的各项筹备工作。二是提升场馆环境品质。学校对102间比赛教室、室内外活动场馆进行了全方位改造,升级了供电系统、网络通讯系统及多媒体等基础设施;专门制定了大赛氛围的营造方案,既凸显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特色和成果,又融入了江西“红色、绿色和古色”的地方元素,倾力打造好大赛的“人文景观”。

  三是组织大赛工作专班。学校坚决落实教育部及组委会关于大赛的指示要求,多措并举营造“全校一盘棋、上下一条心”的工作氛围。目前,已经组建2000多名教职工、3000多名学生志愿者组成的工作专班,开展了多轮多项任务培训、多次分项及全流程演练,确保赛事组织规范有序。四是注重宣传接待细节。学校坚持高、精、尖的大赛宣传原则,细化每一处构思、打磨每一篇文稿、做好每一次传播,积极提升大赛的国际传播力度,拓展国内传播矩阵。学校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接待的各项准备工作,让出席大赛的领导、嘉宾和参赛师生感受到江西、南昌及学校全方位、热情周到的贴心服务。

  第三,在以赛促学、促创、促建方面助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恰逢南昌大学办学一百周年。学校今年的工作定为是“大庆大赛”年,以承办大赛为契机,在更高起点、更深层次上,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一是以赛促学。当好东道主、展现新作为,同学们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本届南昌大学共有6100多个项目、12000余名学生参加大赛,与上届相比,参赛项目及人数分别增长了51%和45%。二是以赛促教。学校按照“需求牵引、学科交叉、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完善了创新创业与新工科教育体系,强化了新工科实验班、创新创业研究院、第三学期集训营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三是以赛促建。学校借承办大赛的东风,校园环境和面貌焕然一新,交通道路、园林景观、文体设施、饮食条件的品质大为提升,既为大赛提供了坚实的软硬件保障,从长远看,也为学校人才培养打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朋友们,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的各项筹备工作已经就绪,我们将以最佳的状态、最优的服务,当好东道主,热烈欢迎五湖四海的嘉宾和参赛师生来到英雄城南昌,我们将全力以赴,为大家呈现一个更惊艳的全球双创盛会,也展现更出彩的江西、更迷人的南昌以及更有为的南昌大学,欢迎大家,谢谢大家!

  续梅:

  感谢周创兵校长,接下来请吴晓波教授介绍大赛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和影响。

  浙江大学教授 吴晓波:

  各位媒体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很荣幸在这里作为评审专家来介绍一下大赛的情况,包括我们大学在这里面所起的作用。

  其实大家知道,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到全面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里面,大学是肩负着非常重要的使命,就是为我们这个社会提供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又能够从事创业实践的、能够推动中国经济真正高质量发展的这一群优秀分子,为我们经济发展装上先进的发动机。

  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新的机遇,这个机遇也孕育着我们年轻人更好的发展。所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当中,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已经举办了六届,它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广大青年的创新创业激情,特别是潜能的激发,在全国乃至在全球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影响。

  在过去的六届当中,有超过千万的大学生参与了这样的活动,所以它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我来自浙江大学,我以我们浙江大学为例说一说。浙江大学在前面六届当中,拿过两届总冠军,其中我培养的一位博士生,白云峰同学在第三届拿了总冠军,他也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表扬。取得这样一种成绩的背后,可以说是浙江大学持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所取得的成效。我们在1999年就创办了一个浙江大学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ITP),每年跨专业在全校学生中招收60名学生。20年来,通过这种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打破原有专业边界,突破学生发展的天花板,拆除了各种各样专业的围墙,用新的范式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一批人。

  在过去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据不完全统计,孕育了128家创业公司,近10家科技公司上市,毕业生有超过20%走上了创业道路,这当中有“中国五四青年奖章”的获得者方毅同学、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金银奖获得者数十人。其实也产生了很好的外溢效应,不只是每年这60人,它影响了整个教育的氛围。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看得到,整个浙江大学创新创业氛围也带动了学科的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最近发布的福布斯2021“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当中,浙江大学入选了8位,其中有3位是我们强化班毕业的同学。

  通过这样一种创新创业活动,我们看到的是更多的学生焕发出了他们的潜能,而且他们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更大的提升。所以,他们即便是不创业,在他教学科研岗位上也能够做出不一般的成绩来。

  我很荣幸,去年担任了大赛的点评嘉宾,今年我作为评审专家,也参加了评审,感受也很深。从参赛的作品当中,看到越来越多的有原始创新源头的创业项目在涌现出来,特别是涌现了一批用新兴技术驱动的商业模式创新。我们看得到,在当前的全球发展的情形下,在中国面对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问题,特别是在解决“卡脖子”问题、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握上面,有很多很好的项目涌现出来。

  我们常说“少年强则国强”,创新创业教育也从“小众”走向了“大众”,这个转变带动了我们国家高等教育从理念更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教学管理制度革新,进而从根本上走出传统的 “学而优则仕”“中庸”的保守文化,造就了越来越多能够勇于挑战、擅于创新、具备强烈创业精神的新一代青年。

  新时代的青年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使命,未来就属于这批有志于创新创业的新青年。我们为他们而感到高兴,我就介绍到这里。

  续梅:

  感谢吴晓波教授,最后请北京理工大学在读博士生宋哲同学介绍参加大赛的感受。

  第六届“互联网+”大赛冠军 宋哲:

  尊敬的吴岩司长,周校长,亲爱的晓波老师,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我是宋哲。

  时间飞逝,我感觉我眼前还是第六届比赛那个决赛的夜晚,但是眨眼功夫,我们就迎来了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全国总决赛。今年是个非常特别的年份,是我们伟大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所以今天我特别荣幸,能在这个如此特别的时间点,作为参赛同学的代表,向大家介绍“互联网+”对我的深刻影响。

  我本人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我的太姥姥汪起凤是当年和杨开慧女士一起牺牲的革命烈士。这就是为什么从小我就被家人教育,必须为了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小时候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所以我后来有幸能够进入到北京理工大学,来开始我的科研生涯。我们的学校始建于1940年,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80年来,北理工人用一份沉甸甸的科研果实,给出了我们关于“科技报国初心”的最好答卷。我很荣幸,能成为其中的一员。

  多年来,为了解决中国卫星通信测量的“卡脖子”问题,我和团队自力更生,在理论研究、技术突破以及装备研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的创新科研成果。十余年里,我们将创新的思想融入血液,将对科研的热爱化成了促进自己不断前行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是边学习边科研,不遗余力地支持着我国卫星通信行业的发展,“求学报国的初心”始终如一。

  时间来到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这给卫星通信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也是在这个背景下我和我的团队赢来了新挑战与新机遇,这也促使我走上了“互联网+”的赛场。

  回望过去的时间,我觉得我的工作和生活,在参加“互联网+”的前后,被分为了泾渭分明的两个阶段。在参加“互联网+”之前,我是一名科研工作者,我更多的是在和“物”打交道。我推公式,我编程序,我努力去解开一个个复杂问题所缠成的绳结,我也乐此不疲。但是“互联网+”给了我一个更丰富更盛大的舞台,它让我开始学会了和“人”打交道。从参加比赛到现在,我有幸见到了非常多的投资人导师和青年创业者们。我聆听着投资人的智慧,也汲取着青年创客们的热情。我学会了原来创业是需要“抓人、抓钱、抓方向”的,我也了解了什么是商业模式,什么是盈利模式,我接触到了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各种政策和便利条件,也深深感受到了国家在科技创新和大众创业上的决心。

  从备赛过程中到比赛结束至今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一路走来,也愈发觉得科研工作者和创业者实际上是相象的一群人。

  无论是扎根在卫星通信领域的数年攻关,还是前行在卫星互联网时代的创业征程,科研工作者和创业者始终都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科研报国与创业报国,其实殊途同归。无论前方的拦路虎是调不出的程序还是找不到的投资,科研工作者和创业者都能做到意志坚定,百折不挠,所谓“万水千山只等闲,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科研工作者和创业者共同的气魄。

  我特别感激“互联网+”大赛,因为它给我提供了一个开阔眼界、打开格局的平台,和一个经受历练、锤炼意志的舞台,让我能看见我的不足,让我能遇见同路的伙伴,让我能明白,只要心怀家国,只要坚定不移,我们的征程就是星辰大海。

  最后,我想用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结束我的发言,“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科技就有前途、创新就有希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中国的航天科研工作者和刚刚起步的创业新人,我想代表所有的“互联网+”大赛参赛同学,向祖国做出汇报:“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努力”是我们年轻一代的理想;不忘求学报国初心,牢记科技强国使命,是我们青年一代的担当;在将来,无论何时,以何种形式,能通过自己的力量,真真正正地于国于民做出贡献,这是我们这代人的目标。

  未来,征途依旧漫漫,未来,脚步更大更远!预祝第七届“互联网+”大赛取得圆满成功,也希望所有的参赛同学都能取得好成绩。谢谢大家。

  续梅:

  感谢宋哲同学,我们四位嘉宾就介绍到这里,下面进入答问环节,看看记者朋友们有没有问题。

  科技日报记者:

  刚才吴岩司长介绍今年的大赛看点纷呈,其中赛制是稳中有变,想请问您能不能详细解释一下今年这个赛制的变化?谢谢。

  吴岩:

  谢谢你的问题。今年的大赛,在总结前六届大赛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调整和改进,主要是有五个方面的改进和调整。

  第一,我们增加了产业命题的赛道。刚才我已经讲了,真题真做,共同答题,提高服务国家产业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第二,主赛道新设了“本科生创意组”。“互联网+”大赛走今天,各个方面的学生参与的很多,我们认为,本科生是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根”,我们说本科不牢,地动山摇。因此,本科生的水平质量如何,直接决定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如何,因此我们新设了“本科生创意组”,单独进行晋升,最后到冠军总决赛时,我们希望看到有本科生跟那些博士生、硕士生同场竞技,这是我们第二个改变。

  第三,我们限制了参赛人员的年龄,提出了35岁以下,意图就是让那些很稚嫩的还没有功成名就的在校学生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希望他们能够脱颖而出。

  第四,由于从刚开始第一届的参赛选手只有20万人,到现在的近千万人参赛,因此我们增加了入围总决赛的名额,从去年的1600名指标增加到今年的3500名的指标,而且把金牌数量也从上一届的158个增加到今年的320个,意图是扩大参赛选手的名额,让每一个赛道的选手都有可能拿到大奖、拿到更好的成绩。

  第五,我们对同一所高校参赛的项目进行了名额的限制,也是为了让奖项能够更广泛地覆盖到各个学校,各类学校,不管是中央的学校,还是地方的学校,都有机会能够拿到奖项。

  这是我们的五个变化,意图就是三个:第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大赛的目标是要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第二是要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优化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把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4.19”讲话里要求的“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让它升到一个更好、更深、更高的境界,提高我们高等学校学生的原始创新能力。第三是要提高服务国家的能力和水平,让我们这些青年学生要有家国情怀,要有能力,要有为国家创新接续奋斗的使命感和自豪感,让这些大学生真正能够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谢谢。

  中国教育在线记者:

  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周创兵校长,现在国内部分地区还有确诊病例的出现,请问咱们学校对于保障大赛疫情防控方面有哪些工作举措?谢谢。

  周创兵:

  谢谢您的问题。疫情防控大家很关注,所以从教育部、江西省、南昌市到学校,为了确保本次大赛安全顺利举行,在疫情防控上予以了高度重视,也建立了多方协调机制,尤其是制定了一个很完善的疫情防控方案,包括了组织领导、重点防控、保障措施和应急处置等几个方面。我还专门带了一本大赛疫情防控的总体方案,如果感兴趣,你可以拿去看看。

  归纳起来讲,重点是两条,除了领导小组、协调机制以外,本质上是两个最重要,第一个是“外防输入,内保干净”。外防输入上,这次大赛根据组委会要求和疫情防控总体的要求,以下几类人员不得进校园:一个是境外,都是用线上参赛的方式。第二是中高风险地区的参赛团队,也是以线上的形式进行参赛,不到校园现场比赛。另外是没有绿码、行程轨迹码不正常的,不得入校,体温不正常的不能入校,不提供48小时核酸检测证明的不得入校。“内保干净”很重要,因为我们学校从国庆前开始已经全面提升了防控等级,我们整个学校国庆没有放假,把1-7号的放假调到了8号到16号,为什么?根本的原因就是放假学生旅游,很多很难控制,更重要的是,我们在9号,就是今天开始,进行一次全校师生员工的百分之百的核酸检测,保证校园里不存在任何的隐患。另外是体温检测,保障我们所有大赛期间,所有的入口和场所,都有这样的检测。还有,实行校园封闭管理,也就是说,从11号开始,全校实行封闭管理。

  第二,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我们要做好所有场馆、交通工具,包括酒店,参赛的人员,相关的按规定进行消杀。参赛人员佩戴口罩、体温测量。还有应急处置,所有比赛场馆都有专门的临时隔离点等等。另外,我要补充说明的,南昌大学是综合性大学,我们有很好的附属医院,专门抽调了附一、附二及相关的有疫情防控资格的专门的工作小组,组成了四个工作小组。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

  请问吴司长,除了“互联网+”大赛以外,教育部在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呢?面向“十四五”,教育部还将有哪些新的举措?谢谢。

  吴岩: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我们一直把“互联网+”大赛跟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除了我们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还要做五件事情。

  第一,定好标准。经常说,人才培养质量,质量为王,标准先行。我们在高等学校的92个本科专业类,都制定了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这个标准里面,明确了各个专业类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和课程的要求,而且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我们也制定了工作指南。这样就有了标准。

  第二,抓好课程。大家都知道,课程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所以我们把创新创业的课程在大学里要抓得很紧。给大家报告一组数据,我们现在全国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专门课程有3万多门,上线的创新创业慕课也有1.1万多门,我们组织编写了创新创业专门教材近4千余种,而且我们依托国家一流课程建设的“双万”计划,推出了156门国家级一流双创课程。

  第三,建好师资。老师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这个大家都知道。我们推动的学校双创教师,是要由双师型教师来担任,特别是要聘请一批各个行业优秀人才来担任兼职的创新创业教师。也给大家报告一组数据,现在全国高校创新创业专职教师有3.5万余人,兼职的创新创业导师有接近14万人。除此之外,还组建了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员资源库,首批已经有4492位导师入库了。应该说,我们在这里面有师资保障。而且我们还连续举办创新创业教师培训班等方面,就是要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

  第四,树好标杆。在“十三五”期间,全国有27所高校入选了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教育部又推出了200所高校成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用改革的标杆来引领、带动其他高校整体水平提高。

  第五,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创计划”。2007年以来,有一千所以上大学139万名大学生参与了“国创计划”,现在统计的数字是,累计有34万个国家级项目获得总计58亿元的资助,应该说我们的“国创计划”已经成为面向大学生的连续性的工程,就是要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敢闯会创”的素质。

  刚才说“十四五”期间我们怎么干,我们要干好三件事。第一,要继续办好大赛,这个大赛已经成为中国的品牌,成为世界的名牌。第二,要上好金课。我们大赛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叫“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就是聚焦“三农”、关注“四新”,“三农”就是农村、农业、农民,“四新”就是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新生态,我们要把乡村振兴作为“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一堂最有温度的思政课,我们要把这个课上好。第三,要建好体系。高校里面创新创业绝不仅仅是大赛,要有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刚才我说,我们有示范基地、示范高校,我们还将推出一批国家级双创学院,还要打造一批国家级双创实践教育中心,充实我们的创新创业人才库和导师库,把大学生创新的“国创计划”深入开展下去,使我们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一个全覆盖、多层次、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谢谢。

  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

  我想替本届大赛的参赛选手问吴晓波老师,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您对于今年参加本届比赛的学生有什么建议?谢谢。

  吴晓波:

  前面我提到过,这一届站在更高的新的起点上。我的建议是,创新创业的核心就是对接创新技术源头和社会需求,所以我认为应该是从大处着眼,把原创技术怎么样更好地跟国家战略需求、跟社会、跟人民的需求结合起来,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作为项目,要从小处着手,围绕专利技术可能还不够,专利技术很重要,但是还需要把这个技术跟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我们的建议是,技术创新要跟商业模式的创新结合起来,双轮驱动,这样才能做得更好。当然,更具体的我们会说,包括团队的组合,市场的切入点,短期、中期、长期如何结合起来的盈利模式等,建立科技创新与市场绩效之间的有效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请问本次大赛,全球知名高校、企业和创客的参与程度如何?谢谢。

  吴岩:

  刚才我介绍里面说了,这次大赛的规模又创新高,实现了“百国千校万人”。除此之外,你刚才问的知名高校,包括企业方面,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第一,名校云集。第二,名企荟萃。第三,名家汇聚。

  第一,名校云集。五大洲,世界前一百强,几乎都在这次大赛中有参加,比如美国的,哈佛、MIT、斯坦福、耶鲁、康奈尔,加拿大的,多伦多、麦吉尔、哥伦比亚大学;欧洲的,英国的牛津、剑桥、爱丁堡大学,德国的慕尼黑工业大学,俄罗斯的莫斯科国立大学;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的悉尼、墨尔本、昆士兰大学;亚洲的,日本的东京大学、名古屋大学、京都大学,新加坡的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非洲的,比如南非的开普敦大学。这些世界五大洲名校,都云集在这次大赛里面,大家12号开赛以后,就可以从直播中看到这些国际名校和中国大学同场竞技。

  第二,名企荟萃。我们知道,创新创业大赛,离开了企业,离开了行业,就等于是自娱自乐。所以,我们这次大赛特别注重推进的就是校企连通,增加了新的产业命题赛道。参加这次产业赛道的企业,有著名的国有大企业,比如说南方航空公司,还有老牌制造业企业海尔,还有包括华为、腾讯、京东、科大迅飞、字节跳动,这些新兴的民营企业,还有西门子这样的大型外商投资企业,我们粗略做了一下统计,这次大概有67家名企参加比赛、出题、共同赞助本次比赛。

  第三,名家汇聚。这次大赛和以往一样,得到了教育界、科技界和企业界众多名师名家的支持。我们大赛的评审专家库,现在就有2200多位是来自企业的名家。比如这几届大赛,我们的点评嘉宾有中科院的钟志华院士,有坐在我边上的吴晓波老师,还有360的董事长周鸿祎,华为、阿里巴巴、用友的董事长、总裁等,担任我们的点评嘉宾。这次我们又邀请了吴晓波老师担任我们的点评嘉宾。除他之外,这次点评嘉宾还有其他四位,华为的战略发展副总裁肖然先生,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先生,还有两位外国的专家来参加,一个是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Christopher Thomas,他的中文名字叫唐睿斯,还有美国美迈斯律师事务所亚洲业务负责人Walker Wallace,他的中文名字叫万孝杰,共同担任我们冠军争夺赛的点评人。还有将近300位各类的教育专家、企业家来参加我们各个方面的比赛裁判。应该说,这次的比赛会异彩纷呈,非常好看。谢谢。

  续梅:

  感谢各位记者的提问和各位嘉宾的回答。三天以后,大赛的总决赛将在南昌大学拉开帷幕,也特别欢迎我们记者朋友们能实地走一走、看一看,能领略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青春风采。同时,通过各位的报道,也为我们年轻的学子们呐喊助威。今天的发布会就开到这里,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