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1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会晤北约秘书长吕特期间突然宣布,将对俄罗斯实施100%关税,此举被视为对俄战略转向的强烈信号。据报道,特朗普称对俄罗斯“非常不满”,并威胁若50天内无法达成协议,将对俄罗斯及其盟友展开“非常严厉的、大约100%的关税”打击。这一声明迅速引发全球市场震荡,原油期货价格应声下跌,欧洲能源依赖国首当其冲。
白宫官员随后澄清,此次关税不仅针对俄罗斯直接进口商品,还将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第三方国家实施“次级制裁”,即对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能源贸易施加额外限制。此举意在通过经济手段迫使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让步,同时向欧洲盟友释放“美国优先”的强硬信号。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此前曾多次提及对俄关税威胁,但此次声明结合了对乌克兰的军援承诺,显示出其战略意图的复杂性。
俄罗斯方面迅速作出反应,称此举将加剧其经济困境,并可能引发新一轮制裁反制。分析人士指出,尽管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关税施压,但历史经验表明,此类措施往往难以真正改变地缘政治格局。例如,2018年特朗普对俄铝征收200%关税后,俄罗斯通过调整出口结构规避了部分影响。此外,俄罗斯已通过扩大与中国等国的能源合作,部分抵消了西方制裁的冲击。
对欧洲而言,这一关税政策可能带来连锁反应。依赖俄罗斯天然气的德国、法国等国面临能源成本上升风险,而欧盟内部关于“战略自主”的讨论或将加速。与此同时,特朗普对金砖国家的类似威胁(若放弃美元则征收100%关税),进一步凸显其“金融霸权”思维,但也可能引发新兴市场国家的反制联盟。
在国际社会中,美国试图通过关税谈判与欧洲重建贸易关系。据ABC News报道,特朗普已表示愿与欧盟展开磋商,并强调“对包括欧洲在内的贸易谈判持开放立场”。然而,欧洲对俄政策的连续性使其难以迅速妥协。例如,法国禁止以色列公司参与防务展的举动,反映出欧洲在地缘政治问题上的独立立场。
从更宏观视角看,这一关税政策折射出美国金融资本的结构性矛盾。正如学者宋朝龙、张习康所分析的,美元霸权下的“寄生性积累”导致美国制造业空心化,而关税政策成为转嫁国内经济压力的工具。特朗普政府对华贸易战、对俄制裁等举措,本质上是右翼民粹主义对外转移危机的典型表现。
尽管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关税“一击定局”,但现实挑战不容忽视。俄罗斯已无退路,只能继续硬撑;而欧洲则需在美俄之间寻求平衡。未来,若50天期限内未能达成协议,全球能源、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或将更加剧烈。这场由关税引发的博弈,不仅关乎美俄关系,更将深刻影响全球秩序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