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阳十四五规划中,“9+2”工作布局夺人眼球,其中的构建“755”现代产业体系更是使人精神大振。
洛阳现代产业体系的打造需要跨越与赶超的勇气与动力。
标杆城市在哪里?
一、何谓“755”
“7”,即“七新”:培育壮大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七大新兴产业;第一个“5”是“五强”:做大做强先进装备制造、特色新材料、高端石化、电子信息、旅游等五大主导产业,第二个“5”是“五特”:提质发展文化、科技服务、牡丹产业、健康养生、现代农业等五大特色优势产业。
“七新”被置于“五强五特”之前,树立的是站高“观风”、主动“乘风”的前瞻思维,传递的是“风口”之下不甘落后的紧迫感。
显然,这是一个现代元素比较显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互相融合、协调发展的系统,具有动态性、先进性、人本性、可持续性等特征。
二、洛阳与南京产业体系之比较
对比分析同为工业重镇的城市,对标比我们领先一步的历史古城,看看他们的现代产业体系,应该能给洛阳的发展提供教科书的作用。
本文以南京为例。
(一)产业结构
1、南京:优化得当
南京是全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产业门类齐全,石油化工、钢铁等成为工业支柱。南京通过降低第二产业比重,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从2008年开始,南京第三产业占比就超过了第二产业。近年来,南京市以“三二一”产业结构为特征的服务主导型经济结构日益明显。
另外,南京产业结构在调优调轻的基础上继续调绿。高质量、高效益和低消耗、低污染是现代产业体系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南京钢铁、石化等占比逐年下降,化工产业占比从过去的三分之一下降到五分之一。
2、洛阳:三产比重仍偏低
洛阳2017年第三产业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实现了“二
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比南京晚了9年。虽然实现了突破,但洛阳的“三二一”格局并不牢固,2019年第三产业比重较2018年下降了1.5%,2020年第三产业增速低于第一、二产业。
另外,洛阳高耗能产业比重偏高。煤炭、石油化工、非金属、有色、黑色、电力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到规模以上工业的85%以上,产业发展可持续性较差,面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和市场波动的多重压力,发展空间有限。
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能够吸引大量外来从业人员,如今,各个城市都在不遗余力地发展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
(二)现代产业体系
1、南京:初具规模
南京现代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在先进制造业方面,南京已形成有技术支撑、有市场前景、有较高集聚程度的多个产业领域。在现代服务业方面,规模不断壮大,为南京经济的发展发挥“保驾护航”作用。
近些年来,南京积极构建以四大先进制造业、四大现代服务业以及未来产业为基础的“4+4+1”主导产业体系。重点打造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五个地标性产业。
(二)洛阳:任重道远
近些年来,洛阳正在加速构建以新兴产业为引领、主导产业为支撑、特色产业为亮点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十三五”确立的“565”现代产业体系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完善提升,提出“十四五”时期构建“755”现代产业体系,而且举措由“积极培育”提升为“培育壮大”。
洛阳用深化“四双联动”来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即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双轮驱动”、城区经济与县域经济“双向发力”、高端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双高引领”、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双赢并进”。
洛阳和南京现代产业体系的具体内容虽有所不同,但都是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按照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理论构建。
三、洛阳与南京三大产业之比较
(一)新兴产业
南京:瞄准产业定位
近年来,南京“身段柔软”地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以后发优势促进产业升级。瞄准产业发展的前端、尖端,江苏境内的新经济新行业多半集中在南京。
新兴产业正成为南京经济转型升级的“增幅器”与经济发展的“顶梁柱”。2013年南京新兴产业就超过石化、钢铁、建材三大传统产业,目前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0%,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达到6个。
2、洛阳:发展新引擎
“十三五”期间,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兴领域动能增强。如今,在洛阳新的产业版图中,许多高技术、高附加值、顺应转型升级趋势的新产业,已成长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十四五”将新兴产业置于前所未有的引领地位,旨在促进更多优势领域发展壮大为支柱产业。
洛阳与南京存在不小差距,洛阳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不到20%,不到南京的一半,差距背后是传统产业与新经济之间的比拼,是开放创新快与慢的差别。
(二)制造业
1、南京:以工匠之心运帷“智造”
作为制造业大省,南京并没有再走苏南的老路,反而大力推进工业信息化和制造业智能化,与技术创新结合,推动制造业提档升级。
南京制造业总盘不算大,能打赢这场制造业翻身仗,有六大优势:其一大型企业多,央企多,有条件实施智能化改造。其二智能装备产业比较强。其三信息软件,强项就在控制系统。其四发展智能制造的基础设施好。其五更重要的是南京应用基础好,已经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其六南京率先启动跨行业、跨领域的服务平台建设,已建成具备服务能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40家,覆盖电子信息、智能电网、钢铁等重点行业。
发展智能制造,南京拿出“南京方案”,出台“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提出以企业为主体,以智能制造为重点,大力发展5G技术、工业互联网,推动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主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重视智能制造的背后,是这几年南京对制造业的重新认识。作为曾经的“东部工业重镇”,南京近年做出重大战略决策,重新扛起制造业大旗,中心城市重塑制造业优势,希望改变“倚重服务业、工业贡献度较弱”的状况,以十年来最大力度推动工业制造。
2、洛阳:依然驻留在2.0
洛阳作为老工业基地,拥有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高端石油化工等一大批传统优势产业,“洛阳制造”曾享誉全球。但洛阳多数的制造业水平却依然驻留在2.0的档位上。十四五提出“做大做强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五大主导产业”,拓展转型升级路径,提升产业配套能力,推动功能集成构建。从“洛阳制造”到“洛阳智造”,洛阳的第二产业正向中高端迈进。
(三)现代服务业
1、南京:向高端服务业发力
相比快速壮大的“先进制造业”,南京“现代服务业”更具优势。南京市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走出一条总体规模不断增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改革创新亮点频现的新型发展之路。2019年服务业占比达到62.02%,服务业对南京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8.3%。
在传统服务业保持平稳发展的同时,高端现代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金融业成为占比最大行业,软件信息、科技服务规模提升明显,文化、旅游、体育提质转型,家庭服务、健康、养老等快速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培育出新的增长点。另外,生产性服务业加快集聚,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鼓励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和集聚区生产性服务业适度优先发展。
2、洛阳:打造“洛阳服务”品牌
据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洛阳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9:45.1:50.0。洛阳第三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比重距离城市现代化标准有一定的差距。同时与经济发展程度不相适应,成为洛阳市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十四五提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特色鲜明的“洛阳服务”品牌。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升级、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到2025年,培育30家省级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
四、南京产业崛起背后:三大亮点
(一)集中优势兵力推进创新
对于创新,南京提了许多年、做了许多事,现在上升到城市总体战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在创新名城建设中,南京做的是创新和产业结合的大文章。
南京在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创新空间载体建设、开放合作创新拓展五个方面实现突破。按产业思维抓创新,让产学研环环相扣。这一顶层设计,把科研机构、科技中介、社会创投全都“激活”了。
未来五年,南京对标国际一流创新城市和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构筑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确保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取得实质性成效,形成一批原创性的重大科研成果;建成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部分主要创新指标和整体创新能力进入全球创新型城市行列。
(二)科教资源雄厚、人才资源富集
南京的科技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南京的科研水平放眼全国都鲜逢敌手。南京高端人才集聚,且拥有众多大学高校,质量在国内各省会中也是首屈一指,江苏半数以上的211高校汇聚在南京,让南京得以形成人才和技术的相对优势。
(三)注重形成规模效应
一线城市产业除了向更高端、附加值更高进军,还注重形成规模效应。南京深入认识到产业集聚以及由此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是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高度注重产业发展载体的建设。
南京企业规模效应突出。现有工业企业3.3万家,规模以上企业有2600多家,较好地带动、引领了产业链上下游的融合发展。五大产业地标集聚度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重点布局的“软件谷、南京软件园、江苏软件园”产业规模合计占全市比重70%以上;生物医药重点布局的“一谷一镇三园”产业业务收入占全市的90%以上;新能源汽车明确了江北新区、溧水、江宁、新港四大产业基地;集成电路重点打造江北新区“芯片之城”和江宁开发区、南京经开区“一核两翼”空间布局;人工智能正在构建栖霞区中国(南京)智谷为引领的紫东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和产业集聚带,以及江北新区、江心洲生态科技岛为支撑的“一带引领、两极支撑”发展格局。
五、南京的场域优势
南京是江苏省的省会,是长江经济带和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也是华东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加之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以及江苏经济发达等原因,南京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比较优势突出是必然的,这些是大环境,是势。在自身条件已定的情况下,洛阳如何借势可能是下一步发展的重点。
结束语:
显然,南京的场域优势洛阳不可比。但是,河南省委省政府下达的副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已经明确:洛阳要成为与郑州并列的“双引擎”之一。
百舸争流,奋发者先。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由客户提供,仅供参考,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